张雪

如果有什么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旋律作品,那一定有《炊事班的故事》。

在此之前,中国军人在荧幕上一直都是以英雄模范的姿态出现,无论是战斗英雄董存瑞,还是助人为乐的雷锋,都是可以起到带头作用的「教材」,对观众进行爱国主义以及道德教育,形成一种英雄崇拜情结与红色感召。

这样的剧集在不同的时期一直变换着面孔,提供给观众不同类型的英雄,然而归根结底他们都是严肃的,不可亵渎的,具有示范意义的。

《炊事班的故事》作为中国首部军旅喜剧,对此前的一系列军人形象是一种补充,也是一种突破。

空军总政话剧团的主创们选择炊事班作为表现对象,可以说是切中了点,幽默与诙谐可以在锅碗瓢盆之间得到最佳的发挥,那些在战争片中成为背景或者龙套的炊事兵站在了台前,展示出所谓「当兵」的日常。因而,炊事班的人物是轻松的,接地气的,充满个性的。

《炊事班的故事》一直维持着不错的喜剧水准,从2002年到2007年一共制作了三部,每一部都与《武林外传》一道成了90后心中的喜剧经典,下饭神剧。导演尚敬也因这两部剧成了大家心中情景喜剧大师级的人物。

《炊事班的故事》有种常看常新的魅力,原因大概是大家并不在意剧情的最终走向,而是喜欢人物们一个个日常相处的瞬间以及埋藏其间的无数笑料包袱。而这些,是经得起反复咀嚼的。

情景喜剧最大看点就是人物和台词,人物是否让观众感到真实有趣,是否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与共鸣。本剧中的人物既是标签化的,喜剧化的,又充满着矛盾和可发展的张力,因而无论从那一集哪一部开始看,你既能迅速感受到人物身上那种具有识别性和亲切感的个性化特质,又时刻有那种鲜活的生命力。

炊事班,六个兵,各有各的个性。

洪班长,一个说着「假广东话」的胖子,善于在班里调停各种事件,每次一本正经的开始班会,却总是在不断插科打诨中被战士带跑偏,圆圆胖胖的体形也时常成为被开玩笑和被强制训练的对象。

时而稳重有领导力,时而又胆小懦弱与大家一起胡闹。总结带兵心得,自创「洪氏激将法」。名言:做班长难,做炊事班班长更难,带你们这几头蒜难上加难。

高副班长,一口山东话,一口好官腔,一心要求进步,一心想当班长,常感叹「既生洪何生高」。溜须未遂的代表,常被忽略的「领导」。逢人常要指示工作,却总被大家DISS。


「冤不冤,看看老高每一天。」在他身上仿佛也能看到《武林外传》中那个生怕「影响仕途」的邢捕头的影子。老高一直充当着被讽刺挖苦的角色,但当第三部他要离开时却赚足了我们的眼泪。

大周,操着黑龙江口音的东北话,性格耿直,既有农民的朴实与狡黠,又有着军人的豪气和硬气。俏皮话小王子,歇后语达人。

常年搞采购,从不拿回扣,脚蹬小三轮,脸黑心不黑。在老大哥和逗逼之间无缝切换,梦想以后回家开个修理铺。名言:既要部队小三轮儿,也要家里心上人儿。即使破了碎了,也是片片忠诚的大周。

小胡,操着吉林口音东北话的帅胡,每天揉面蒸馒头的文艺青年,创作许多散文诗歌,代表作有《班长的腰》《大周的脸》《老高的腿》等,炊事班里的文艺骨干,颜值担当,目标明确要上军校。连队战士都说:吃了小胡的小馒头,政治学习有劲头。

小毛,一口河南话的「小号」兵,炊事班团宠对象。主业喂猪,扫地打杂,炊事班里的小机灵,上蹿下跳,活泼好动,跟炊事班的猪——嘟嘟,有很深的感情。热血中二,想要长大变强,名言:别看小毛瘦,一身疙瘩肉。

小姜,一口辽宁东北话,主业腌菜,虽要求进步却总是笨手笨脚。小姜办了很多事儿,基本都属于万一办成了的状态。凡事看班长眼色,胆小怕事,笨拙耿直。在一次次不开窍中也成了众人提点指导的对象。名言:小菜不咸,足以爽口。何以解忧,唯有稀粥。

另外,还有自带天津口音的连长,说正反话让人总是傻傻分不清楚,一句「贫嘛贫」挂在嘴边;总是与炊事班对着干的,一口唐山话的一班长及他的跟班小熊;以及总是跟在连长指导员屁股后面的福建小文书,时来炊事班的卫生队的阎护士长,小姚和小张。

以及不定期出现的客串嘉宾,卖菜的二丫,鸟大姐,大周的恋人兰兰,老高的芳芳,魏副站长来军训的儿子等等。以炊事班六个人为主体,串起了许多发生在炊事班属于每个人的小故事。而这些人虽一闪而过,却因其鲜明的个性特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喜剧之喜,来自于观众看到比他们更差的人,笑声往往是讽刺引发的,剧中人对于自己的状况一无所知,而观众却看到了荒谬之处,错误不断扩大,剧中人越发狼狈和手足无措,观众却感到了快乐。

《炊事班的故事》不避讳军营生活的方方面面,官大一级压死人,给领导溜须拍马,在紧急集合前提前打背包,为争荣誉弄虚作假等等现象,在剧里都得到了恰当的表现,并在每集最后得到了纠正。

被处理为笑料的不良现象没有了那么强的讽刺性,转而是一种温和的平易近人的喜剧效果,这个度恰恰是官方和民间都能接受的一个程度。不掩盖,不抹黑,听起来严重的纪律问题落实到一个个人物身上,成为他们固有的或者要改正和努力克服的小缺陷。这样的设计使得人物更真实可信,也更与观众接近。

方言,既是身份确认的一种手段,也成了本剧的一大特色。来自天南海北的口音配上属于每人各自的口头禅。《炊事班的故事》很高效地将人物的个性确立起来,并形成了许多方言梗。

比如洪班长朗诵小胡写的诗:系不系,系不系你看的不够几细,如果你看的足够几系……。老高挂在嘴边的:我hin心痛啊。小毛的河南话:我滴亲娘咧。

情景喜剧的另一法宝就是台词。狭小固定的空间里,人物的活动必然不会有太大的看点,主要集中在台词上。三句一包袱,五句一段子才能将观众牢牢吸引到剧情上来。抖机灵是必须的手段。《炊事班的故事》的有趣台词大概能写成一本集锦。

有不少台词是讽刺的,让我们会心一笑。


走路迈着四方步,以为老区来的老干部,其实一个小文书。

写表扬上不封顶,提意见要有底线。

你姓本啊,怎么总是本班长啊?

现在中国这孩子儿学钢琴的啊,比维也纳的人口还多。

也有不少土味儿金句;


谦虚使人进步,恭维使人舒服。

捂腮帮子不一定都是思想者,大部分是因为牙疼。

英雄是不需要塑造的。

更有许多俏皮话儿:


你选择了他,不就选择了「重在参与」么。

咱们今天练俯卧,明天再撑。

这世界哪儿没灰尘哪?没灰尘这世界能叫尘世吗?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没见你换过衬衣。


炊事班带给我们的快乐我相信远远不止这些所能概括的,生动的人物,幽默的语言只是它成功的一方面,而现在它依然能吸引人去重看,也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个那样轻松和富有人情味的天地。

在炊事班,好像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儿都是大事儿,连长的检查,战士的病号饭,紧急集合的排名,每一件大家都当作大事儿来研究来做,认真又搞笑,但似乎也从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因为无论你犯了多大的错误,哪怕站长来批评你,一切也都会好的。

身边萦绕着关心你的战友们,每个人都是那样真诚和亲切。生活在磕磕碰碰中前行,哪怕每天只是围着锅碗瓢盆打转,有一群那样可爱的人与你同行,大概也是令人羡慕和向往的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