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北京能够拥有上千万的人口,高楼林立,即是我们首都又是世界上最为繁华的都市之一,而北京之所以有今天的繁华也得益于朱棣迁都北平的决定。
而朱棣之所以从南京城迁都北平,最主要的原因是:树挪死,人挪活!
1403年三月,蒙古士兵攻入辽东,对辽东地区进行大肆的烧杀抢掠,而辽东地区的指挥沈永不仅无能而且没有担当,没有办法抵御蒙古兵的进攻,而没有及时将此消息告知朝廷。
朱棣得知消息后非常生气,直接下旨将沈永处死,并召集大臣们开始商讨对策。
朱棣质问大臣们:
为何北方的防御为何会如此脆弱呢?
蒙古士兵入辽东如同入无人之境一般,究竟该由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呢?
面对朱棣的质问大臣们并没有回答的,都齐刷刷地看着朱棣,倒不是因为害怕。
大臣们如此反映,朱棣想生气但是有没有理由生气。
毕竟这件事情朱棣要负全责,
为何这样说呢?
太祖朱元璋还在世,明朝北方的防御体系主要是宁王朱权以及燕王朱棣,但靖难之役爆发后,燕王朱棣硬拉着宁王朱权一起南下参与靖难。
朱棣靖难成功后,在南京城登基称帝,而宁王朱权也没再回到大宁,而是被朱棣改封去了南昌。
如此以来大明王朝北方的防御体系中就少了两位举足轻重的藩王,而朱棣并没有及时地补上。
换句话说:北方无人防守,蒙古人如同入无人之境一般进入辽东很正常。
南京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非常适合建都:
地势险要
易守难攻
风水也很不错
还是主要的粮食产地
再加上明朝初期经济中心南移,建都南京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王朝的统治。
但问题是朱元璋虽然建立大明王朝,但其北方地区有几个邻居很不友好,比如蒙古就是其中之一,让朱元璋很是头疼,所以才派出自己的几个儿子建成北方的防御体系。
朱棣登基称帝后北方防御体系中宁王与燕王已经出现空缺,自然需要重新考虑北方防御体系建立的问题。
北方的这几个邻居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
游牧民族,不需要劳作,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每天骑马;
游击队编制:你进我退,你退我再进的策略;出兵征讨几乎没什么实际的效果;
对北方的几个不友好的邻居,主动征讨不行,但是放任不管更不行,考虑到长期形势,迁都北平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当然迁都北平不仅仅是因为这,还跟朱棣本人有关系。
我们都知道朱棣被朱元璋封为燕王,封地就是在北京,21岁的时候就带着燕王妃徐氏还有孩子们前往北平城,称帝之前已经在北平生活了20年的时间,已经非常适应北平的生活习惯。
首先朱棣很喜欢北方的饮食,尤其是喜欢朝鲜的泡菜,在当时朝鲜国王李芳远就曾派出朝鲜厨师专门给朱棣做饭,朱棣也接受了。
朱棣称第一后,朝鲜作为藩属国也上表恭贺朱棣这位新帝登基,朱棣表示了感谢,并且说了一句:你们可挑选几位厨艺不错的女子前来。
朱棣这话在朝鲜王宫里引起了不小轰动:挑选的女子既要会厨艺,又要出身好,还要容貌漂亮,而首要的选择便是王女。
不过经过仔细地考虑当时的朝鲜国王放弃了挑选王女的想法,只是挑选了继位出身不错的宗室女以及亲贵的女儿前去大明。
综上可见朱棣虽然出生在南京,但是很是喜欢北方的饮食,北方虽然风沙天气远远不如南京的风景秀丽,但已经在北平生活了20年的朱棣,已经喜欢了北方的生活。
当然作为一国之君,还是要首先考虑朝政因素。
朱棣决定迁都北平,不过迁都并不是简单地搬家,对朱棣而言面临的问题也非常突出:
1、王公大臣们以及家眷们都要一起搬去北京城,需要先解决住宿的问题,也就是说提前要修缮房子。
靖难之役时北平城因几年的战争,很多的街道、宫殿、房屋都被毁掉需要重新建;
既然要作为大明王朝的都城,城市的布局自然也要改动。
要跟随朱棣前去北平城的人要么是心腹要么是朝廷重臣,宗室亲贵等,必须要妥善的安置才可以,可以说难度不小于重新修建都城。
2、要解决粮食的问题,朱棣迁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大明王朝的安全,若粮食问题不解决,迁都等于白迁。
在北平附近并不是产粮食多的区域,而若是从南京迁都北平的话必然会有大量的人口涌入北平城,这些新涌入北平城的人需要大量的粮食来解决吃饭的问题。
另外还要控制北方边界,就需要养着大批的士兵,虽然明朝时期已经实现了军屯(将士们不打仗的时候就耕作,有战争了就打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军队用粮的问题,但是驻守北平城的精锐部队是不需要耕作的,这些人必须要先解决粮食的问题。
另外朱棣迁都北平以后必定还会出兵征讨北方不听话的邻居,比如蒙古,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数十万士兵打仗自然需要粮草。
可能有人会说:这有什么难的,直接从南方产粮区直接运送粮食去北方不就可以吗?
在明朝时期跟我们现在不一样,有很多方法可以直接运粮,但在那时运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没有火车、火车等运输工具,只能是依靠人力来解决。
对朱棣来说最适合运粮的方法便是:漕运。
但问题是在明朝初期南方产粮区与北方的河道是不通的,修整河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难度非常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永年九年开始,朱棣下旨工部尚书宋礼开始整治河道,来解决河道畅通的问题。
宋礼是明朝初期有名的水利专家,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南北的漕运畅通无阻。
换句话说:粮食的问题解决了。
与此同时迁都的其他准备工作也在进行中,见时机成熟后,1421年也就是永乐十九年,朱棣宣布正式开始迁都。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在考虑北平城整体规划时还铺设了下水道系统,可以说是很是具有现代意识了
说到最后
当然迁都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在迁都北平后不久,皇宫里就发生了火灾,并且在很多的地方都发生了灾害,所以人们认为是天灾,而大臣们则认为是迁都惹的祸。
在当时人们的科学理论知识并不完备,朱棣作为一国之君也慌了,便向大臣们征求意见。
很多的大臣都认为是迁都惹怒了上天,其实主事萧仪说得最为过分,具体说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很显然惹怒了朱棣,朱棣直接下旨将其处死。
朱棣此举惹怒了读书人,大臣们纷纷上书;
很显然朱棣并没有被大臣们的架势吓到,而是坚定自己的决心,必须要迁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