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赵若郡

7月8日,在殷墟博物馆新馆,记者见到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何毓灵。

时下,正值暑假,参观者或亲子同游,或三五为伴,在不同展厅间漫游细品、拍照打卡。

文物是点,历史是线,文明是面。在博物馆里徜徉,便可以连点成线,织线为面,完整的文明图景尽显眼前。

何毓灵介绍,殷墟博物馆新馆作为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是打开商王朝青铜文明的一扇大门,也是“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构建出了一个串联文物、历史、文明的有形之地。

“在今年两会期间的代表通道上,我曾邀请大家‘来安阳,赴一场与商文明的千年之约’。”何毓灵欣慰地说道,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最高兴的是看到不少游客前来打卡,特别是很多年轻人慕名参观。

“非常开心能沉浸式步入甲骨文中的‘大邑商’,这将为以后翻译和传播中华文明提供更为直观的感受。”作为新乡学院“探寻中华文脉·数字科技助力博物馆翻译研究”暑假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员,该校外国语学院学生王一诺告诉记者。

作为“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的有形之地,殷墟博物馆新馆非常出圈。那么如何让赓续中华文明的理念更加无形地根植于每个人心中?“为人民履职为中原添彩·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开展以来,这成了何毓灵内心深处最牵挂的问题。

何毓灵介绍,2019年以来,在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的支持下,以河南安阳为主会场,国内的洛阳、淄博等25座城市以及域外7个国家的不同城市以“甲骨文明”为文化主线,每年共同举办“华夏文字节”系列活动。

“传说谷雨时节,仓颉依类象形、创造出文字。”何毓灵呼吁,希望在国家层面能以立法形式将“华夏文字节”确定下来,在谷雨这天举办巡回展、讲座等活动,让更多民众拥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既要有“有形”之依托,也要有“无形”之意蕴,不断探寻“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自信才能凿凿有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