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赵朴初,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
24135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2025年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的颁发名单里,赵朴初先生的名字像一颗星,照亮了那段“孤岛”岁月的黑暗。这枚勋章,敬的是他用慈悲为盾、以救国为剑的赤子之心——在上海被日军围困的艰难时刻,他用每一次奔走、每一次坚守,为的注脚。
时间倒回1937年8月14日清晨,上海大世界的爆炸声撕裂了天空。日寇战机的轰炸让云南路变成瓦砾场,成千上万的难民挤在街头,老人的呻吟、孩子的哭喊声混在一起,像一把把刀子扎进人心。
此时,29岁的赵朴初正穿着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踩着碎玻璃往人群里钻——他是上海佛教界护国和平会的秘书,也是此刻难民眼中的“活菩萨”。
“大家跟我来!”赵朴初举着佛教协会的旗子,大声喊着。他和好友吴大琨一起,挨家找会馆、借场地,终于说服宁波同乡会腾出库房,接纳了第一批难民。紧接着,他联合黄涵之等佛教人士成立“慈联会”,在短短三个月里建起50余处收容所,为50万人次难民提供了安身之所。
有天夜里,收容所里的孩子饿得哭,他翻遍口袋找出仅有的三块银元,让伙计去买馒头,自己却啃着干饼熬了整宿。“孩子是民族的根,就算我饿肚子,也不能让他们受苦。”他对身边的人说。
难民安置稳了,赵朴初又把目光投向流浪孩童。19春天,他在上海郊区的玉佛寺办起“少年村”,用寺庙的香火钱买了米、课本和衣服,让失去父母的孩子有了家。他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种菜,在教室里教他们读“人之初,性本善”,还讲岳飞、文天祥的故事。
有个叫小柱子的孩子问:“赵叔叔,日本鬼子会把我们的家抢走吗?”他摸着孩子的头,眼睛里闪着光:“不会,等你们长大了,我们一起把他们赶出去,小柱子在日记里写:“赵叔叔说,我们是民族的未来,要像小树苗一样,长得直直的,把鬼子挡住。”
更让人敬佩的是,赵朴初凭过人胆识,先后三次向皖南新四军输送1200余名青年难民,其中80位是共产党员。为了避开日军检查,他把青年们伪装成“香客”,用佛教协会的船运到江边;为了凑路费,他卖掉了自己珍藏的字画和藏书。
冬天,他送最后一批青年出发,江面上寒风刺骨,他把自己的大衣给了一个穿得单薄的青年。
“赵先生,您不冷吗?”青年问。他笑着摇头:“年轻人是国家的希望,我冷点没关系。”船开的时候,青年们站在船头喊:“赵先生,等我们打胜仗回来,给您带喜报!”他站在江边,望着船消失在夜色里,眼里全是泪水。
如今,纪念章上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字样闪着光,像赵朴初先生当年的眼睛。他用50余处收容所撑起了难民的天空,用“少年村”点燃了孩子的希望,用1200名青年为前线注入了热血——他没有却用慈悲守护了生命;没有上过战场,却用担当扛起了民族的未来。
这枚勋章,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告诉我们:在民族危亡之际,每一份坚守都有意义,每一次付出都不会被遗忘。赵朴初先生用一生证明,慈悲不是软弱,而是最有力的抗争;救国不是口号,而是每一次脚踏实地的行动。
铭记他,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记住: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我们像他那样,用爱心温暖他人,用担当践行理想,用热血守护家国,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就像他当年在“少年村”里说的那样:“孩子是民族的未来,我们要让他们看到光。”而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束光传下去——用我们的担当,续写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风从历史深处吹来,纪念章上的铭文闪着光。赵朴初先生的故事,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他用慈悲写就的传奇,将永远刻记忆里,提醒我们:团结奋斗、共克时艰,就是对先辈最好的致敬。
资料来源于网络—Al辅助生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