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7 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46 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上,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 59 项。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 13 世纪,成型于 16 世纪,历经 700 多年的演进发展,形成了如今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全长 7.8 公里。它的遗产区占地 589 公顷,缓冲区占地 4542 公顷。

这条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15个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等丰富类型。

正如网友所言,北京中轴线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风貌,还融入了现代都市的活力与创新,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每一座建筑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庄严肃穆的故宫、古朴典雅的天坛等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关于信仰与生活的历史画卷,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永定门到钟鼓楼,其独特的对称布局见证了北京从元、明、清至今的城市发展轨迹,每一步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无疑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

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文本团队负责人吕舟表示,北京中轴线建筑群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独特见证,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至今仍影响着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北京中轴线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了世界遗产专业评估机构的高度评价,无愧世界文化遗产之名。

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指出,北京中轴线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凸显了北京在世界著名古都中的突出地位,彰显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以及“中”“和”哲学思想,对世界城市规划史、建设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

梁思成先生曾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北京中轴线正是《周礼·考工记》中理想国都范式的完整物质载体,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它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建筑群,自 13 世纪至 20 世纪始终决定着北京城市形态,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始终遵循均衡对称的规划布局原则,继承并强化建筑序列的秩序性特征,展现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理念长期的延续与活力。

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中心线,更是文化与精神的汇聚之地,展现了中华文明包容并蓄、和谐共生的独特魅力。在这条轴线上,让人们既能触摸到岁月的风霜、时代的印记,也能感受到属于当下的“时代感”。

申遗 12 年,“北京经验”终于亮相世界舞台。从“百项文物保护修缮计划”启动,到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再到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建立,北京市以中轴线申遗保护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全面提升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念和管理水平。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让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卓越的文明成就。未来,北京中轴线将继续生机勃发,迈向新的辉煌,承载着大国首都古今交融的恢弘气象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延绵不绝的历史文脉传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