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中,各式各样的无人机凭借其低成本、高机动的优势,在侦查、打击等领域大显身手,形成了无人机与火炮协同、无人机封锁运输线路等战法,成为了改变战争形式的重要一环。为了适应无人机给战场环境带来的改变,运输道路上覆盖了反无人机网,坦克全身加装反无人机棚……随着俄乌冲突的发展,俄乌双方在战场上投入的无人机量逐步增加。如何扩大生产,满足前线日益增长的庞大无人机需求,成了俄乌双方的燃眉之急。为了削弱乌军的防御力量,稳步推进战线,在谈判时拥有更多的筹码,俄军针对乌克兰的无人机生产实施了持续的多维度打击,釜底抽薪。
乌克兰无人机生产与运用现状
2014年的克里米亚事件,让乌克兰失去了易守难攻的一个战略要塞,并与俄罗斯“正面决裂”,政局变得更加不稳定,国家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在事件中,俄罗斯方面将无人机整合进战术行动,引导炮火打击,取得了成功。吸取教训后,乌克兰当时的民间技术团队开始自主研发军用无人机以提升炮兵校准精度、完善侦察情报体系,乌克兰的无人机产业由此发端。
虽然政府的支持在早期吸引了一些初创企业进入,但是随着经济形势恶化,乌克兰民间防务公司因效益下滑、财务危机等问题大量消失,如今仅有少数仍存活。2014至2015年间成立的50余家无人机企业,到了2020年底,仅有5家左右能持续运营。
与此同时,乌克兰为实现军队现代化,开始转向依赖西方武器进口,引进北约国家的作战装备。2018年11月初,乌克兰与土耳其签署采购土耳其制Bayraktar TB2无人机的协议。截至俄乌冲突暴发,至少有50架Bayraktar TB2被供应给乌克兰。俄乌冲突初期,TB2展现出显著的战术优势,给俄军装备造成重创。
为了在俄军规模、装备及经济优势面前构建起非对称作战体系,乌克兰方面大量引入无人机。2023年3月,乌克兰数字化转型部出台第256号法令,通过简化装备认证和采办流程等措施重构无人机产业生态。在政府与军方的大力支持下,乌克兰无人机产能呈指数级增长。截至2023年末,年产能已接近30万架。
随着俄乌冲突的发展,无人机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在情报侦查、引导火力打击、攻击敌方人员及装备等方面大放异彩,成了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的必须,彻底改变了战场环境,塑造了新的战争形态。为了满足前线的需求,乌克兰方面大力发展无人机生产。2023年12月,乌克兰高层宣布启动“无人机百万计划”,明确要求2024年实现三大战略目标:量产100万架FPV无人机、1万架中程攻击无人机及1000架远程攻击无人机系统。最终,据相关数据显示,乌克兰在2024年生产了超过170万架无人机,远远超过了预期目标。
但盲目扩大的无人机生产也给乌克兰带来种种问题。截至2024年底,乌克兰公布的实际产能数据已突破400万架大关,但170万架的产量仅占产能的40%,多数企业产能过剩。乌克兰国防科技企业协会的年度产业调研揭示:在参与调查的200余家供应商中,55%企业的实际产能利用率不足设计标准的30%,导致生产企业面临生存困境。更严峻的挑战是乌克兰国防采办资金严重不足,根据修订后的2024财年国防预算,乌克兰军方实际签约采购量仅为150万架。
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缓解国家财政压力,乌克兰当局积极寻求外贸途径。据乌克兰国家通讯社2025年8月21日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说,按照乌克兰和美国计划达成的价值500亿美元的无人机生产协议,未来五年,乌美将每年生产1000万架无人机。
俄罗斯现有军事打击案例与效果分析
为了打击乌克兰的无人机生产,俄罗斯针对性的实施了多维度军事打击,在取得显著战果的同时不断优化其打击策略。
2024年8月26日,俄军开展了基辅州“雷霆行动”,目标瘫痪乌军核心总装能力。俄军首先通过卫星侦查与特工渗透获得信息,锁定基辅州维什霍罗德镇的“海狸”攻击无人机总装厂,该工厂每月可产300余架中程无人机,这种无人机承担乌军40%的对俄地面打击任务。俄军此次行动先使用2枚“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贯穿厂房的顶棚,后使用4枚UMPB D-30SN滑翔炸弹摧毁其地下测试车间,引发连环爆炸。通过卫星影像证实厂房建筑整体塌陷,受损严重,乌克兰方面也承认“军工产能受结构性损伤”,此次俄军事打击效果较为显著。但此次打击也暴露出不足,俄方未能根除乌方技术团队,乌方紧急启用利沃夫的备用产线,恢复了30%的产能。
为阻断西方技术的输入,扼杀高端零部件的供应。2025年3月11日,俄军发动了针对利沃夫电子元件库的跨区域的“断链行动”。该仓库储存了5万套加拿大Teal数字图传模块以及瑞士Maxon电机等无人机核心部件,占乌克兰库存的85%。此次打击,俄军创新性地使用了Kh-101巡航导弹,通过引燃仓库环氧树脂罐诱发化学燃烧。美国NASA热力图记录到持续6小时高于1000度的高温,这次打击彻底销毁了仓库中的精密元件,致乌克兰周产量骤降65%。但是乌军两周内通过拆解民用电机等举措恢复了部分产能,凸显了俄供应链打击的时效局限。
为了应对乌军将产线化整为零,将无人机制造、组装分配到全国超500个车间的举措,俄军针对性地调整了打击策略。2025年4月于哈尔科夫发起的“猎杀链”作战行动,俄军首先通过AI声纹捕捉系统捕捉车间特有的在200-400Hz间的3D打印机噪音,再由“海鹰-10”无人机热成像系统确定锂电池特征,最后以WOS-1A温压火箭弹等武器实施杀伤打击,此行动使哈尔科夫方向FPV日补给量从287架降至121架,但这种精细化打击成本过高、性价比低。
随着俄乌冲突的发展,俄军瞄准乌克兰无人机生产严重依赖进口零部件的短板,将打击延伸至北约边境,意图通过切断运输线,从源头打击生产。2025年5月7日,俄军使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精准命中普热梅希尔物流枢纽,该节点转运土耳其碳纤维等关键物资。同时发动GPS欺骗诱使18辆货车误入雷区,瘫痪了乌克兰国际陆路通道,迫使乌军启用成本暴涨300%的空运补给。
前不久,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他们的打击行动依旧没有减弱。当天,俄方对乌克兰的无人机仓库、组装工厂以及无人机操作员的培训基地进行了攻击,累计打击了143个目标地点。
俄罗斯通过数十次的高精度军事打击使得乌克兰的无人机产业陷入技术降级、成本飙升、依赖外援等困境,乌方无人机产能萎缩且故障率激增。但同时可以看到,乌军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其采用3D打印简化设备、拆解民用设备替代专用部件、地下分散生产等策略,将产能始终维持在最低作战阈值。北约评估报告指出:“俄军的物理摧毁赢得18个月战术窗口期,但未能瓦解创新弹性。”这证明单纯依靠军事打击无法彻底摧毁乌克兰无人机产业体系。
未来策略与调整方向
针对乌克兰防空系统与无人机生产工厂的分散性,俄罗斯方面进行了技术与战术方面的调整,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技术方面,俄方进行了无人机性能与攻击模式的升级与改进。如今俄使用的喷气式无人机Dan-M,在速度方面有着技术的突破,时速超过了700公里每小时,采用了3D打印技术,并加装了重型弹头,这是俄“研制一种威力堪比巡航导弹的无人机”的成果。针对电子战系统的探测,俄倾向于让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改变频率以降低雷达的探测度,俄方也使用先进的无限电电子压制系统来覆盖无人机的无线电频谱,打击乌方无人机。俄在沙赫德-136自杀式无人机中也配备了温压弹头,重量高达40公斤,大大增加了破坏力,对于打击乌方武器库、能源设施、燃料库等区域有着巨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俄方改变了无人机的攻击模式。以往俄无人机的作战方式都是“单机突袭”,凭借突然性快速突破防空网络,但这种方式使对抗简化,突防概率低并且取得战果有限;而现在俄方改用“集群攻击”的攻击模式,运作方式复杂多变,并在更高的高度执行任务,通过增加攻防对抗复杂性提高打击效率。俄方近期披露出的乌军防无人机操作手册中采用了许多创新性的战法,这也间接让俄罗斯反思自身无人机操作存在的问题,持续对无人机战法创新。
此外,俄军对乌军的防空系统也进行了针对性压制。从2023年起,乌军便开始协同使用德国IRIS-T和美国“爱国者”系统进行防空。到了2024年,乌军称其整体导弹拦截率可达90%。为了有效突防,俄罗斯联合动用海、陆、空的高精度武器系统,共出动407架无人机以及44枚导弹,打击范围覆盖了乌克兰几乎所有国土,形成了饱和式打击。饱和式打击大量消耗了乌方从北约获得的昂贵弹药,使得乌军防空成本直线上升。
除了持续打击生产工厂,俄罗斯瞄准乌克兰无人机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的缺点,未来将重用军事、政治等多种手段切断乌克兰进口渠道。军事上,从打击乌克兰最重要的港口——敖德萨港,摧毁装有北约援助武器与后勤物资的集装箱;到封锁喀尔巴阡山脉运输隧道,设置雷区限制乌方的陆路运输,俄军从全链条打击乌方运输全链条。政治上,俄罗斯向对乌克兰提供零部件的部分欧洲国家施压,意图减少其对乌在发动机、导航系统这些关键组件方面的供应。
综合来看,俄罗斯要打击乌军的无人机生产,就需要加强打击的系统性,在切断供应链方面“多管齐下”。乌克兰由于种种原因,深度依赖北约国家的核心零部件的情况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俄军在军事打击、情报渗透、政治施压、防御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建设,将会成为未来俄乌对抗的焦点。
来源 | 国防科技大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作者 | 系统工程学院大三学员 唐煜皓 向李剑彬 周家伟
指导教师 | 军政基础教育学院 马建光
编辑 | 罗雅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