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宁团辉
自2022年5月澳大利亚工党政府上台以来,中澳关系实现了破冰回暖,两国各层级的往来基本恢复。今年2月17日,中澳军方在北京举行第23次防务战略磋商。这是自2019年以来中澳两军首次举行防务战略磋商,显示两国关系继续朝着重回正轨方向发展。
然而,就在几天前,澳大利亚国防部发表声明称,澳军机在南海巡逻时遭遇中国军机“不安全和不专业的互动”,对澳方飞机和人员构成风险。澳大利亚副总理兼国防部长马尔斯在评论此事时,也指责中国军机的操作是“不安全行为”。在中澳关系总体趋稳和两军恢复交流的情况下,为何会出现这样“不愉快”的事件?
事实上,此次中澳两国军机在南海的遭遇并非孤例。2022年5月,澳大利亚国防部就指责中国军机在南海对澳大利亚侦察巡逻机进行“危险拦截”。2023年11月,澳大利亚国防部发布声明,指责中国军舰在东海附近海域与澳军舰互动时“不安全和不专业”,并导致澳海军潜水员受伤。2024年5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在中国黄海相关海域训练期间,澳大利亚“霍巴特”号导弹驱逐舰3次派舰载直升机对中方正常训练活动进行抵近侦察滋扰。
中澳两国舰机在南海等海域发生的遭遇和对峙事件,实际上反映了中澳关系的另外一面,即在双边关系总体改善的同时,两国在军事安全领域仍存在较深的隔阂。
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澳大利亚的对华认知仍然存在不少谬误。中澳关系自2017年莫里森政府时期开始恶化,并一直持续到2022年5月澳大利亚政党轮替。长达5年多的紧张状态,严重损害了两国之间长期积累的信任和好感。而且,在一些反华分子和媒体的渲染之下,各种抹黑和诬蔑中国的论调在澳大利亚也大行其道,导致中国在澳大利亚形象严重受损,澳大利亚官方和民间对华负面认知迅速扩大。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氛围下,主张对华强硬的论调在澳大利亚国内成为某种政治正确,导致澳大利亚的对华认知不断走向极端和非理性——中国不再被视为伙伴,而是威胁、对手甚至敌人。
随着2022年阿尔巴尼斯领导的工党政府上台,澳大利亚的对华政策重回理性和务实基调,中澳关系也逐步回归正轨,但澳大利亚对华负面认知积重难返。澳大利亚在军事上仍然将中国视为潜在的威胁。阿尔巴尼斯政府不仅没有改变莫里森时期澳大利亚与美国达成的核潜艇建造协议,反而积极努力促进该协议顺利推进。同时,阿尔巴尼斯继续借所谓的“中国威胁”延续前任政府实施的加强军备建设计划。2024年4月,澳大利亚发布的首份国防战略报告称,“中国为实现战略目标采取了胁迫手段,包括强行处理领土争端,以及不安全地拦截在国际水域和空域活动的船只和飞机”。
其次,配合美国对华进行军事遏制和围堵是澳大利亚舰机频繁出现在中国周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作为美国最忠诚的盟友之一,澳大利亚积极配合美国对华军事部署,不断增加国防开支以承担更多的联盟责任,在澳大利亚本土开放更多军事基地供美军使用,大力发展本国国防工业,并积极参加美国在“印太”地区举行的各类军事演习。澳大利亚试图以此证明自身的战略价值。为响应美国“以海制华”的战略要求,澳大利亚也积极派舰艇和飞机到南海等海域为美国助阵。
最后,澳大利亚舰机频频出现在南海并侵犯中国主权还与其错误的南海政策有关。澳大利亚曾长期在南海问题上保持表面上的中立,不选边站队。然而,随着近年来中澳关系的不断恶化,澳大利亚的南海政策也日益滑向中方的对立面。更为严重的是,2020年7月,澳大利亚紧随美国向联合国提交声明,称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张没有法律依据。这就彻底暴露了其在南海问题上的制华和反华立场。
中澳关系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互利共赢。中澳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近年来,两国关系中出现杂音根源在于澳方错误的对华认知。希望澳方坚持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及时纠正“遏华制华”错误理念,珍惜中澳关系来之不易的积极势头。(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 张艳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