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努尔哈赤宣布“七大恨”向宗主国大明宣战以来,后金军队所向无敌,连续攻占大明辽东七十余城。与此同时,努尔哈赤、皇太极等连续对朝鲜、蒙古各部用兵,拓地千里,基本上控制了长城以北地区,成为中原王朝的劲敌。1644年4月,多尔衮联合吴三桂在山海关外一片石击败李自成,随即率领八旗大军挥师入关,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入关之后,豪格、多铎、尼堪等满清名将一路南下追击李自成、剿灭张献忠、荡平南明小朝廷,不出二十年,天下已定。从1616年努尔哈赤宣布讨明到1644年迁都北京,时间不过半个世纪,其速度不是一般的快,因此后人称满八旗为“满万不可战”,东亚最强大的军队。

入关之后,满清八旗的战斗力直线下滑,不但无法抵御列强的侵略,连镇压国内各地起义军都显得相当吃力。此外,由于不重视热兵器的研发和使用,八旗和绿营这两支正规军的武备严重落后于时代潮流,以致被敌人摁在地上摩擦,毫无招架之力。1860年的八里桥之战,清军三万精锐铁骑几乎全军覆没,咸丰皇帝则吓得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而英法联军阵亡人数仅为5人,堪称是大清史上最为耻辱的一场战争,至今许多人均不愿提及。 1856年10月,英法两国借口“亚罗号”与“马神甫”事件炮轰广州城,将两广总督叶名琛活捉,并送往印度加尔各答囚禁。1858年5月,因不满足于既得利益,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占领天津,咸丰皇帝无奈之下只得同意与列强签订《天津条约》,以求英法退兵。后来,咸丰皇帝擅自修改《天津条约》涉及公使进京等款项,英法对此十分不满,并以此为名要求进京换约。因换约路线冲突,再加上清廷擅自扣押英法在天津谈判代表,英法联军再次炮轰大沽口,决定将战火烧到清王朝的京畿地区,以此迫使咸丰在条约上做出让步。

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后直接向北京挺进,咸丰皇帝则下令调集关外蒙古马队17000余人,成保绿营军4000人,京师各营8000人,总计近三万大军在通往北京必经之地八里桥设防,决定在此处与英法联军展开决战。当时清方前敌统帅为蒙古科尔沁郡王、剿灭北伐军主帅僧格林沁,协助办理大臣为京营统领成保和副都统胜保。具体防务,僧格林沁率主力17000人驻扎在张家湾至八里桥一线,扼守北京东面门户,防止联军进犯广渠门;蒙古副都统伊勒东阿率4000马队驻防八里桥;直隶提督成保率4000绿营兵驻守通州;副都统胜保率京营5000人驻扎齐化门至定福庄一带,作为僧格林沁的后备军,以便随时支援前方战斗。从兵力部署上看,主要战斗力量是僧格林沁蒙古马队和胜保的京师火器营,其余则是作为牵制力量存在。

作为侵略者,英法联军兵力不多,只有8000人左右,其中有一半是来自各殖民地的雇佣军;联军统帅为法国中尉孟托班,一个在本国毫不知名的军官。联军虽然兵力不多但装备精良,基本上都是燧发枪和线膛炮,而且又经过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等大战锤炼,军队素质相当高;这远非承平日久、装备落后且疏于训练的八旗子弟可比。战斗打响后,僧格林沁指挥蒙古马队冲向联军,对方则用最新研制出来的康格列夫火箭齐射,蒙古骑兵马匹闻炮声而惊骇,队形大乱,纷纷撤往八里桥。随后,英法联军攻占张家湾和通州城,并立刻派兵向北京进发。

1860年9月21,双方主力正式在八里桥展开终极对决,僧格林沁下令全军分成南、东、西三部分迎战联军,其中西路为主力。早上7时,英法联军抵达八里桥附近并分成东、西、南三路向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战斗打响后,蒙古马队和京营立即按照原定计划拿着抬枪、长毛、弯刀、弓箭等向联军发起猛烈冲锋,曾一度冲至敌军阵地四十米处。很遗憾,彪悍的蒙古马队面对联军的壕沟、大炮、燧发枪也只能“望而却步”;他们一次次冲锋,结果只能是一批批倒下。胜保所部京营受到联军主力攻击,伤亡惨重,溃不成军;僧格林沁则在腹背受敌之情况下依然挥舞着黄旗指挥马队冲锋,但也毫无进展,部队伤亡过半。

八里桥之战一共进行了五个小时,从早上7点战斗到中午12点。此战,据史料记载,英法阵亡人数仅为5人,清方阵亡3000余人,阵亡人数比为1:600,堪称大清之耻辱。对此,各位又是如何认识呢? 本文由“纵横国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涨知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