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对父母曾请教清华教授宁向东一个问题。
他们说自己的孩子准备出国,应该去哪个国家?读哪所名校?专攻哪个专业最有前景?
宁教授回答:“出国吗,千万别把上课当回事儿!重要的是旅行,与人接触、交谈,到处去看看。”
听完此话,那对父母当场就懵了,完全不明白宁教授的意思。
这也反映了人际交往中一个真相:那就是认知有隔阂的人之间,是会有交流困难的。
两个认知不对等的人,看待事情的观点不同,角度各异,注定无法在一个层面沟通。
你的三观,他无法理解;他的思想,你不能认同。
认知的参差,只会不断地拉开你们的距离,让你们之间永远隔着一条无形的沟。
01
作家清崎有个在报社做记者的朋友。
她写的文章很受读者欢迎,但收入不高,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写作能力不错的她,趁着工作之余写书,想着靠新书大赚一笔。
结果新书发表后,她却因为不会运营和推广,一本也卖不出去。
清崎见此,便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她,应该先去学习一下市场营销知识。
谁知她却觉得清崎在贬低她。
在她的认知里,写作便是写作,市场营销是销售该思考的事情。
她愤愤不平地警告清崎:不要把我和低级的销售人员混为一谈。
清崎还想说点什么,对方却直接拒绝沟通,与清崎断了联系。
多年后清崎才知,这位朋友依旧收入微薄,日复一日地过着紧巴巴的生活。
很认同一句话:认知,是人与人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范畴,当两个人的认知不在同一范围,说得再多,也是无效沟通。
主持人陈铭讲过一个故事。
在一次宴会上,来自非洲的使者和来自东方的使者,因为老人去世遗体怎么处理的问题,产生了争执。
东方使者不可置信地说:“老人去世以后,他们竟然会吃掉老人的遗骸,实在是太残忍了!”
非洲使者也反唇相讥:
“他们竟然把去世的老人埋进土里,让他们在土里面腐烂,实在是太残忍了。
不像我们,把老人的尸体吃进去,让他跟我们融为一体,他们才能获得新生。”
为此,两人都想纠正对方,甚至恶语相向。
其实,非洲和东方的使者见识、认知、成长环境完全不同,又怎么可能相互认可呢。
正如王尔德所说:和别人谈论他不了解的东西,永远是徒劳的。
以前我时常也有这样的冲动:
想着自己有些过来人的经验,就想去指点他人,让他少走弯路;
遇到观点不一致的人,就迫切地去说服对方,使其跟我有一样的想法。
但后来我也不得不承认:
每个人只能看到与自身同样多的东西,只能根据自己的认知去理解身边的一切。
如果非要去跟别人谈论一些认知范围外的东西,无异于鸡同鸭讲、对牛弹琴,永远不可能产生共鸣,还会伤了感情。
02
认知鸿沟,往小了说,会造成人与人之间隔阂。
若往大了说,那它便有可能成为所有关系的杀手。
认知水平相差太大,再好的感情,也会消磨殆尽。
不久前我还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跟认知水平不在同一层次的人,在一起是怎样的体验?”
有人就深有感触地说:“认知不同的两个人在一起,除了在压抑中挣扎,就是相互折磨。”
余秋雨和李红便是如此。
1979年,余秋雨和李红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但婚后因为生计问题,俩人的分歧越来越大,天天争吵不休。
李红认为,温饱大于精神世界,所以应该趁着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下海经商;
余秋雨则与她恰恰相反,在李红忙着赚钱时,他却每日伏案写作,从中找寻心灵的净土。
各守着一方的两个人,谁也理解不了彼此,就这样慢慢地走散了。
无独有偶,余秀华与丈夫尹世平婚姻破裂,也差不多是这样的原因。
余秀华有满腔的才情,喜欢通过写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可丈夫却十分抵触,认为写诗就是不务正业,不能养家糊口,甚至对其动辄打骂。
两人平时也基本不交流,完全就像陌生人。后来余秀华无法忍受,提出离婚,丈夫也只认为,余秀华是嫌弃他穷。
丝毫不明白,余秀华追求的是一个自由的灵魂,而不是一个连正常交流都做不到的伴侣。
所以你看,这个世界最遥远的距离,从来不是什么天涯海角,而是认知不同。
布兰登曾说:
“和那些自我认知水平相当的人在一起,会感觉最舒服自在,最有在家的感觉。
有的人感到孤独,就是因为你周围的人认知水平跟你完全不一样。”
两个认知迥异的人生活在一起,只会迅速激化彼此之间的矛盾,最后难堪收场。
永远要记住:三观一致,才能久处不厌;认知不同,一定不能强融。
03
新闻传播学者杜骏飞,曾提出过一个“分歧倍增”的定律。
说的是如果双方观点有分歧,那么,每一次争论之后,分歧都将倍增。
如果与认知不同的人在言语上打擂台,隔阂也只会越来越深。
我们唯一应该做的,就是管住自己的说服欲,减少与其之间的交流沟通。
李开复任微软高管时,曾在会上遇到这样一位同事。
他鼓励大家提高工作积极性,那人就说:工作不过是给老板打工,拿多少钱干多少活。
李开复纠正他:“你错了,你不是给老板打工,你是为了自己的发展。”
那人还是不屑回怼:“你别站着说着不腰疼,你收入高当然干劲足。”
李开复本想再劝这位同事要把目光放长远,多关注自我成长。
但看到那人倨傲的态度后,便跳过了这个话题,开始给其他人安排要做的工作。
聪明的人都清楚,性格或许可以磨合,但观念却难以改变。
面对观念认知与自己迥异的人,与其争辩,不如闭嘴。
张大千曾在英国办过一次画展。画展中,他挥毫落笔,即兴创作了一幅牡丹图。
即将收笔时,他含了口茶喷在画上,牡丹瞬间绽放,尤为动人。
众人叹为观止,但有一名英国画家却嘲讽说:
“原来中国画家就是用茶水喷画,这也能叫艺术吗?”
张大千闻听此言,便知其不懂中国画中的冲墨法,也知道自己跟他再怎么解释也解释不通。
于是笑了笑,一言不发地收拾东西走了。
在这个世界上,认知层次不同的人,是很难沟通的。
认知的差距,会成为横亘在两人之间的一堵高墙,让双方无法交换观点,也无法交换感情。
知名博主九边有句话说得很对:
“两伙人想聊某件事,需要共同的一些知识或者经验储备,不然就是鸡同鸭讲。”
所以,与其费尽心思地去消弭两人之间的隔阂,不如就选择那些与你认知一致的人相处。
如此,你才能体会到恰好合拍、同频共振的感受。
▽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组漫画。
一头见多识广的老牛指着河里的东西,告诉同伴,那是一只鳄鱼。
同伴不知道鳄鱼长什么样,便坚信那是一根木桩。
老牛急了,于是想尽办法向对方证明。
结果,自己反被鳄鱼吃掉了。
人与人之间的见识、经历、思维,其实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很多情况下,别人已经认定的事实,就算你说破了天,他也不一定能改变观念。
如果你身边也出现了与你认知差距非常大的人,你是选择像这头老牛一样,努力让对方跟自己观点一样,还是选择不争不理、默默远离呢?
我相信看完这篇文章,你的心中一定有了答案。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