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春,会议的气氛并不是谁都觉得轻松。纪登奎,国务院副总理,忽然在第十一届五中全会期间提出辞职,整个会场似乎被打断了节奏。不少人觉得奇怪,都以为他只不过五十七岁,这年纪还远远没到真正需要退休的点吧?这事后头好像不止看起来那么简单,是不是有些前因后果没能摆到台面上?

他曾被毛主席当作接班人,52岁任副总理,邓公上台后为何辞职?


心思细的人会把眼光拉回一两年,那次改变方向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走上台前后,一系列政策推新,目标直接,统一思想,全党抓经济。可是,纪登奎没什么表态,始终是那种低调。你说他为啥选择不说话?领导人不喜欢被拖后腿。邓小平和李先念都留了心眼,这样下去不是个事。

他曾被毛主席当作接班人,52岁任副总理,邓公上台后为何辞职?


俩人后来找来许世友、万里等骨干谈心,意思都是那点儿事:暗中敲打,别让某些人阻碍步子。那些会上讨论的、那些暗地里点名的,都不是为了扩大影响,而是想要割断过往那一条争斗的老路。纪登奎被点了名,气氛变得有些紧张。是不是觉得事情会发展到极端?其实没那么严重,但也不太舒服。

他曾被毛主席当作接班人,52岁任副总理,邓公上台后为何辞职?


三中全会的发言中,许世友和万里开了个头,直接点出来纪登奎的过去,场面上很明显。纪登奎此后就不再坚持原来的岗位。中央同意了他的申请,军区政治委员的帽子摘了。再往后,仅一年又把所有职务一并辞去。这种步调突兀得很,也让人觉得辛酸。这么一步走出,纪登奎的政治生涯,终点是不是早有安排?


其实很多人对纪登奎的名字并不太熟,历史教科书上一带而过。但互联网搜一搜,就会发现毛泽东当年是有心把他拉拔成接班人的。1951年,主席南下巡查,当时只有28岁的纪登奎,被临时叫来许昌汇报工作。领导问话,没人替他打招呼,他也压根没准备。旁人打赌他肯定要出丑,谁曾想,汇报得头头是道,声如洪钟。


毛泽东听完还派人特地查证一遍,纪登奎说的,居然一件不差。纪登奎不仅没给人添乱,反而拔高了印象分。再后来,职位逐级晋升,地委书记干上了,气场不一样。是不是偶然?有点像,但又不是全凭运气。


1967年的那个冬天,毛主席又一次途经中原,“故意”让纪登奎过来坐一会。两个人刚见面,主席主动伸手叫他“老朋友”,这种称呼不是随便给的。河南下面立刻贴出大字报学他,风气立了个标杆。纪登奎这个名字被一波波涌上去,北京军区、国务院的位置很快就坐稳。总感觉前路风生水起,但没人敢保证,他一直是幸运的。


其实,毛主席的野心,是希望党能有新鲜血液,九大二中全会时特地提到“纪登奎、李德生”们,要提前为接班培养人选。当时的纪登奎是47岁,状态正好,可惜成败两难讲——造化弄人。


偏偏1971年元月,毛泽东南下巡视,又传来纪登奎卷入“重复过去那一套”的消息,这就不妙了。毛主席公开场合再也没拿他名字说事,态度转弯。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如此,纪登奎没能把天赋和机会完全抓在手里。如果当年没出那档子事儿,会不会有另一番结局?也不见得。


四人帮覆灭之后,老纪倒霉的事儿不少。过去在那个圈子多少有些牵连,想全身而退,难!他是反思做得多,身段软了不少,自愿辞去所有职务,没人真演戏,多少带点心灰意冷。其实,他也不是全部就没有责任,时代裹挟,人难免被动。


不过很有意思,生活残酷地砸在头上,他也没有就这样消失。邓小平看得明白,去劝他,“登奎同志,你还年轻,这点事儿没到你彻底退休的时候。”虽然话没说绝,可态度已经很柔和。不过话说回来,真要完全放下权力,轮到自己那天,怕是没几个人愿意干净利落。


纪登奎去管旅游业了,这事多少让人意外。他自己倒挺热情,提出“无烟工业”,研究旅游带动经济。他推动首批国家级旅游试点,本人还直接参与外事接待。那段时间,国内旅游信息真的开始流动了。当时全国数据不是公开透明,但查阅1983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全国入境旅游者突破158万人,比改革开放前翻了好几番。这锅他确实能分到一点儿功劳。


也有人认为纪登奎精神头不是原来那么旺,但不代表他彻底被边缘化。在北京西郊视察景区发展,还能留下“哪些地儿能吸金”的笔记。按理说,谁都认为掉队之后很难再爬起来,他却还能参与到新兴行业。是不是说明政治身段的柔软是生存的关键?有道理,不过也有例外,这里就不细说了。


1988年,他因心脏病去世,65岁。看似顺理成章,其实很多人都觉得遗憾。像纪登奎这样的人物,被推上浪尖,很多才华和机会被时代左右。有人说他落得清静,有人则说他本可更进一步。事实有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怕是没法断定。


**他的人生就是那种明明白白看到终点,却还是要硬着头皮走到底的故事。**


不过话讲回来,纪登奎给中国不止留下了政坛的身影,还有一个游走在风雨间的人生缩影。外表和时代交错,他的选择、挣扎,未必全都正确,但放到历史洪流里,也许只是平常一页。


世界不会停下来等谁,排行榜上多一个少一个名字,谁会记得全部?可有些人的遭遇,是不容易被复制的。


很多人追溯过往,总想着历史能给出最合理的解释。可纪登奎的路,既不像预设轨道,也不像混乱无章,就像河流变了几道弯,最后还是流进大海。命运面前,哪里有绝对对错?


情绪波动、经验累积,纪登奎的人生故事,总归和大多数人不大一样。有时候苦,有时候甘。也许当初如果自己能更坚决一点,那命运又会如何?或许变不了什么结局。说到底,这样的起起落落,最终只留下时代里的碎片。


整个中国20世纪后半段的激流,正是被这样一批既成功又尴尬的人推着前行。他的坚持、退让,妥协,都是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有功有过,众说纷纭,但在历史面前,也只能随随便便说几句。


纪登奎这一生,终究是跌宕里带着些许平常,权谋、妥协、人事无常。放眼岁月深处,他的人生像是被随意丢进历史的大锅,翻着滚着,再无波澜,悄无声息结束。


说了这么多,他到底值不值得被后人再提一遍?有点无关紧要,但也许正因如此,纪登奎这个人,才更能说明历史其实都没什么绝对的答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