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引言: “抄家”一词,其实只是一种口语化的表示,在一些正规的典籍之中,并不常见。一直到雍正年间,抄家一词,才逐渐的出现,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出现在文献之中。清朝的“抄家”制度,到底发生了哪些转变,什么时候重心从“人口”转为“财产”的? 在大清的文献中,“抄家”一般被表述为“查没”“入官”。

清朝初期,还有其他的一些叫法“籍没”“抄没”等等。其中大家要注意“入官”一词,用途非常的广泛,并非只是针对“抄家”,对于一些赃物,荒地也会使用。 清朝初期,“抄家”都用“籍没”来表示。 “籍没”的范围非常的广,家口,财产,妻子,儿女都是被没收的对象。 这一现象,十分的符合满洲时期的风俗制度。 在满洲人的心中,人口、牲畜同等重要,尤其是入关之后,在清缴抗清势力中,籍没现象恨常见。 比如,顺治二年,一群土匪被清缴,所有枭首都被斩杀,他们的妻子,儿女,家人,牲畜,产业全部被没收入官。

顺治四年,反清人士士顾咸正等34人被处斩,妻妾子女家人,全部被籍没。 大清入关之后,为了巩固政权,收揽人心,清朝也开始逐步的规范抄家制度。 比如,顺治九年之后,刑部尚书的条陈之中,对于一些罪犯,除了正法之外,很少用到籍没之词,只在一些“谋逆”的案件中,才会使用。 然而,“抄家”的转折点,发生于雍正时期。 雍正面对朝廷的危局,将“抄家”提升到政治的层次,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打击异己,惩处官员。 这个时候的抄家,一般都是针对朝廷的权贵,或者官员。

其中就有几个最为著名的事件。 1,1725年,年羹尧和其党羽,家产全部给抄没。 2,雍正四年,胤禩、胤禟被圈进,家产全部被抄没。 从这里可以看出,被抄没的人,要么与雍正作对,要么就是权势大,日益膨胀的朝臣,这很明显,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关系。 雍正曾发布一条上谕,对抄没一事进行解释,所有财务都被用来“以备公事赏赉之用”,说白了就是全部进入了皇帝的口袋。 而在此之前,所有的抄家,对于财产、人口的去向并没有记载。 雍正时期,人口、牲畜已经不再是财富的主要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土地,房产,金银珠宝,古董,字画收藏。

从本质上来说,经过八十年的发展,已经和中原汉族官已无本质区别。 乾隆时期,“抄家”现象更加的普遍,乾隆对于朝臣家产的觊觎,搜刮几乎到了明目张胆的程度。 在“抄没”云南巡抚图尔炳阿家产之时,乾隆暗自嘱咐官员,“贵重之物,送到北京城,平价之物,当地变卖”,这也成为以后抄家不成文的规定。 另外,乾隆还很高明,经常打着“惩治贪腐”的幌子,进行抄家。 到了乾隆后期,地方官员,根本就不等朝廷命令,会立即将涉案官员的家产查封,防止他们转移财产。

大清朝,一共发生多少起“抄家”案件呢? 根据一些资料统计,大清朝统治期间,一共发生2573起抄家事件。

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乾隆时期,抄家最为疯狂,占据三分之一。 被抄家之人的身份,有哪些区别呢?

被抄家的理由也有很多,大体分下面几种: 1,谋逆反叛,朝廷奸党。 2,官员贪腐。 3,朝廷财务亏空。 4,官员失职,不作为,不法行为。 5,言语不当,文字狱。 6,军事原因,连带责任。 文章总结: 历史的惯性,从未停止。抄家制度也没有消失,只不过变了一种形式,或者说换了一种说法而已,民国时期,有“逆产充公”,现在也有“冻结财产”“罚金”等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