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1日13时11分,成都温江机场,一架银灰色战机滑跑升空,18分钟后平稳落地。14年过去,这段画面直到昨天2025年10月4日,才由央视“空天逐梦”栏目首次公开。不是什么炫技剪辑,就是一段原始影像:没有配乐,没有解说,只有发动机的轰鸣和塔台简短的指令。这18分钟,是中国航空工业真正迈入隐身时代的起点。
首飞的那架歼-20,编号2001,是技术验证机。外形和后来服役的量产型有明显差别:座舱盖更圆,尾喷口没做隐身处理,连涂装都显得粗糙。可就是这架“初代机”,验证了鸭式布局+DSI进气道+全动垂尾这一整套设计逻辑。试飞员李刚后来轻描淡写地说:“操控性非常好,灵敏度高,没过瘾就下来了。”这话听着轻松,背后却是成飞团队十几年的反复试错。
对比美国F-22,1997年首飞,2005年才形成初始作战能力,中间隔了8年。而歼-20从首飞到小批量列装,只用了大约6年。这种压缩不是靠运气,而是整个工业体系在同步加速。2000年代初项目启动时,连复合材料的热压罐都得排队用;到2015年前后,成飞自己的生产线已经能稳定产出大尺寸钛合金整体框。供应链的变化更明显,早期部分传感器还得靠进口,如今从航电到飞控,核心系统基本国产化。
隐身能力是歼-20的关键。公开推测其雷达反射截面积(RCS)低于0.01平方米,大致相当于一只鸽子大小的目标。这背后是DSI进气道、锯齿状舱门、隐身涂层等一整套技术的集成。飞控系统采用国产三轴四余度电传架构,响应延迟控制在毫秒级。这些数据听起来抽象,但体现在飞行上就是:飞机能以极小的姿态变化完成高G机动,飞行员几乎感觉不到延迟。
从2001号机首飞算起,成飞在五年内密集试飞了至少7架不同构型的验证机和原型机,累计试飞架次超过2000次。这种高强度迭代,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持续投入。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数据显示,2000到2015年间,中国军用航空研发经费年均增长约12%。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连风洞都排不上队。
歼-20的意义,早就超出了单一机型,它改变了中国空军的作战逻辑。以前面对强敌防空网,得靠电子干扰、佯动、低空突防层层配合;现在,隐身平台可以直接穿透。最近几年东部战区的演训中,歼-20多次模拟对“强敌”关键节点实施打击,成功率明显高于非隐身战机。这不是纸上谈兵,它已经和空警-500预警机、无侦-8高空高速无人机、歼-16D电子战机构建起数据链协同网络。一个指令下去,隐身突防、电磁压制、目标指示同步展开。
截至2025年,公开信息显示歼-20已装备至少8个航空兵旅,总数量估计超过300架。这个规模是什么概念?俄罗斯的苏-57至今服役不足20架,量产进度一拖再拖;美国F-22早在2011年就停产,现役约183架,其中能执行作战任务的估计就一半。全球范围内,能大规模生产并部署第五代战机的,只剩中美两家。
有意思的是,歼-20的出现,倒逼对手重新思考战术。美军近年频繁演练“隐身对抗隐身”,F-35与F-22混编,配合E-7预警机和“复仇者”无人僚机,试图构建新的空中优势体系。但成本太高,难以复制。而中国这边,走的是“数量+体系”路线,不追求单机性能碾压,而是靠平台协同和持续迭代形成整体优势。
现在回头看,2011年那个下午,可能没人想到歼-20会这么快成为常态力量。早期它还是“宝贝疙瘩”,出动得层层审批;如今在西北大漠、东南沿海,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隐身战机从稀缺资产变成常规装备,意味着空军作战样式已经完成代际切换。
当五代机不再是技术高峰,而是作战基线,下一步该往哪走?六代机的概念还在模糊阶段,有人押注有人观望;无人协同作战刚起步,但潜力巨大;也有人主张继续扩大歼-20产能,把数量优势转化为体系韧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