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拉登这人,外头那层皮是谁都知道——恐怖分子,全球通缉,9·11幕后黑手。可你要是翻开他私底下的那本“小账本”,真是又荒唐又讽刺。别说,让一个情妇出了本书,这才把他的另一面抖了出来——原来这位世界头号通缉犯,家里还是个“妻管严”,连追星都追得热火朝天。
说实话,要不是那个叫波夫的女人命大胆子也大,还真没人敢在拉登活着的时候就写他日常。一想到她坐在桌前琢磨这本《失落女孩日记》,周围都是拉登的保镖虎视眈眈,心里怕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这姑娘在拉登身边混了五年,身份说是情妇,其实更像是沉到池底的观众,没人发现她也没人啥正眼瞧她,可她看透了这男人的荒谬与真空。
拉登的出身其实挺扎眼。他1957年生在沙特,家里有钱到什么程度?用现在的话说是“躺着挣钱,一辈子花不完”。他爹穆罕默德·本·拉登是沙特头号建筑老板,跟王室穿一条裤子,有钱有脸,风头比野生骆驼还足。小拉登自小天足,什么好东西都见过,书念得也不少,不过家里规矩一大堆,伊斯兰教那套很严,谁都不敢多说半句。
可别以为这孩子能被“金汤匙”管住——换句话说,沙特的权贵生活养出了脆弱的玻璃心,也种下了不少隐秘的种子。要说老本·拉登对小儿子的教育,大抵也就是盼着他既能数钱又能背古兰经。家庭里的男权气息,外加一夫多妻的传统,把本·拉登打造成了一块混凝土——很硬,但里面其实藏了不少细微的裂痕。
少年时代的拉登其实没那么极端,他爹还舍得送他去西方镀镀金。你说,哪个沙特土豪家不会做这个?出国一圈,见点花花世界,多少开开眼界。可是风水轮流转,也不知是哪天,他脑子里那根弦突然就绷紧了。苏联出兵阿富汗,就像把火点进他心头那片干草地,烧起来没完没了。他反美、反苏,每天都在酝酿自己的“大世界革命”。
说起这段激进转变,实在跟家族变故也脱不开干系。拉登的父亲去世后,家里顿时像扑克牌一样散开。亲戚们各怀鬼胎,为了分遗产动了真刀真枪。也许就是那时,他看透了人情冷暖,开始不信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亲人。从此他变得愈发偏执,要在信仰和家族利益之外找点安全感。
你说有趣吗?这样一个人,曾经还和美国站在“抗苏”的同一战壕。两边眉来眼去,谁都没想到后头闹得那般僵。拉登一点一滴在阿富汗积攒队伍、资源、声望,眼看就是土豪中的另类。1988年,他干脆自己拉起“基地”:网络、钱、枪,黑白两道全盘拿下。目标很简单——驱逐美国,清理自己的“圣地”。可惜人性复杂,理想变味,最后只剩暴力与恐惧。
时间来到新世纪,世人还没从“科尔号”被袭击的阴影里缓过劲,有些美军士兵的母亲还在等他们回家。谁知拉登这么一手,远远不是收场。2001年9月11日,那天早晨世界就变了。电视画面里飞机冲向大厦,如梦似幻,极端到让人不敢相信是真的。我们说命运无常,那一天可真是无常到了极点。
拉登成了世界头号通缉犯,万人嫌,四海藏。可他本人却还在背地里琢磨别的事。他的日常,并不像外界想的那么神秘或残酷,倒更像个家长里短的东亚小男人。说到头五任老婆,每一个背后都能讲出两本肥皂剧。
先说最早的纳伊瓦。这姑娘是拉登的表妹,17岁还是毛孩子的时候就被领到家里,当了发妻。厨房里叮当响,孩子满地跑,光是生娃就生了整整十个——家里像个青年旅社。也别说,那种封闭到连眼睛都不让露的家庭规矩,现在想来真是又荒唐又压抑。纳伊瓦自己的学业全给耽误了,日子过得只剩围着锅台转圈,外头的世界她怕是半点不懂。
第二个老婆赫蒂彻,土生土长的名门闺秀,念过好大学,思想挺新。拉登追她,多半也是看重点门第背景。可惜,这位太太不是只会鸳鸯枕边的类型,拉登一变得偏激,她说走就走,干脆利落。人都有自己的底线,谁愿意跟着疯子过日子?
第三个,克海莉亚,聋童教师,比他年长八岁。女人年纪大,见惯人生冷暖,可她生了个狠角色——哈姆扎,被外界叫做“恐怖王储”。也许这就是一种轮回:極端分子的孩子还是極端分子,血统里带着命运的锈斑。
至于第四任西哈姆,入门靠的是亲戚关系。有个沙特战士哥哥撑腰,还得感谢纳伊瓦帮着说话,不然在那种家庭里一不小心就被边缘化,全家婆媳关系像打麻将,谁都想赢一把。
最后说说萨达,17岁就被挑中,连童话都不敢这样写。本·拉登非要她是也门人,还得温顺、不会跟别的老婆吵嘴。偏偏这姑娘又乖又听话,成了家里的“心头肉”。不过这样的“宠爱”,背后也藏着规矩多、自由少,幸福羡慕不来。
家里五位太太,背景那叫一个花花绿绿,三个竟然号称是大学讲师——你说这个恐怖分子的家里,学问、权势、传统、极端、宠溺,各种味道搅和在一起,像是过年吃剩下的混合拼盘,不知道哪种最冲。
至于拉登自己,“妻管严”是真的,与外界想象的那种凶狠独裁完全相反。再说追星这一茬,连波夫都看傻了:拉登喜欢惠特尼·休斯顿到了“琢磨杀掉她老公”的地步,明明嘴上喊着反美,背地里却拿美国流行乐当灵魂食粮。反讽?荒谬?反正人都是复杂的,怕是他自己也搞不懂那根筋怎么就绕成了一团。
拉登的生活,不只是外头新闻说的那么简单。波夫写的那些“提高战斗力”的药,勉强能称得上“夜战装备”——你说极端分子连这点小事都上纲上线,可见生活还挺“人性化”。至于五个女人一屋檐下,没闹出大乱子,也是本事。有人说家庭是社会的缩影,这个缩影,恐怕有一半是真,一半是暗。
拉登已死,岁月流转,他的太太们也各奔东西。有的生活中消失,有的流浪异国还有人躲在老家日复一日地守着曾经的梦。外面的世界早就把拉登当成了“反面教材”,但在那些家人的回忆里,这个男人可能还只是某个清晨会微笑、某个夜晚会沉默的丈夫和父亲。
故事到这儿其实讲不完。哪个人的命不是一团乱麻?你问恐怖分子底下是不是也有凡人的影子?我只能说,谁的生活不是一锅杂烩?极端和柔软,全都挤在一双鞋里。也许,这才是人性最让人琢磨不透的地方——谁又敢说,这世界上的怪诞,真的只是别人家的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