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网 | www.ceweekly.cn
本刊记者 崔晓萌
王健林的又一次大手笔资产处置,引发地产圈震动。
王健林 新华社发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信息披露显示,太盟(珠海)管理咨询、高和丰德、腾讯控股、京东系潘达商业及阳光人寿等机构,将联合设立合营企业,收购大连万达商管持有的48家目标公司100%股权,对应分布于39个城市的48座万达广场。天眼查数据同步显示,王健林名下累计约4.9亿元股权遭冻结,其商业版图正经历深层次重构。
资产出售与债务压力之下,万达的轻资产转型之路成为行业焦点。
500亿元交易背后的“断腕”决心
据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达商管”)官网信息,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513座万达广场。此次出售的48座万达广场,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核心城市,均为万达商业版图中的优质重资产。市场普遍预估,此次交易金额高达500亿元。
此次交易的时间线暗藏玄机。据报道,上述48座万达广场交割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完成,与万达商管债务到期时间高度重合。
市场普遍认为,若500亿元资金顺利回笼,将为解决股权冻结、推动太盟等机构600亿元战投落地提供关键支撑。这不仅能暂时缓解资金压力,也关乎万达未来的发展走向。
事实上,自2024年以来,万达已进入高频资产处置周期。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2024年间,王健林陆续出售了超30座万达广场,2025年以来也有7座万达广场被出售。此外,万达还陆续出售美国传奇影业、英国圣汐国际等海外资产,今年4月又以24.97亿元向同程旅行出售万达酒店管理(香港)有限公司。
在这笔48座万达广场的交易中,资金链条的设计也凸显出资本运作的紧迫性。
消息显示,此次收购将通过专项基金平台完成。太盟计划注资约50亿元认购基金次级份额,国有大行组成的银团提供300亿元贷款授信,余下150亿元通过夹层融资募集。
值得关注的是,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与阳光人寿组成的“接盘团”颇具深意:前者或意在打通线上线下商业场景,为电商、金融业务寻找线下支点;后者则看重万达广场稳定的租金现金流。
资本巨头的入场,既反映市场对万达商业运营能力的认可,也标志着万达从“重资产持有者”向“轻资产服务商” 的战略转向进一步推进。
债务漩涡中的困局
万达的资产抛售潮,是对债务危机的被动应对。
来源:国际金融报
自去年起,万达资金链紧张的信号不断显现:各地万达广场接连抛售、商管高层频繁离职。今年2月,元老级人物张霖辞去万达商管总裁职务,让外界对其经营状况疑虑升级。
天眼查APP显示,王健林所持万达商管、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累计约4.9亿元股权遭冻结,名下40余家关联企业仅10家存续,债务压力可见一斑。
从万达集团层面看,短期借款38.9亿元,长期借款突破千亿元,累计被执行金额超74亿元,集团所持弘毅投资、北京万达文化等核心资产股权冻结价值超百亿元,债务链条全面紧绷。
万达商管2024年三季度报显示,公司负债合计已高达2990.30亿元。以杭州拱墅万达广场曾经的报价14.8亿元来计算,眼下万达的负债情况,需要卖掉超过200座万达广场。
引发这一系列危机的导火索,始于珠海万达商管上市计划流产。这一关键融资通道的关闭,触发与投资者的对赌协议违约。2024年,永辉超市追讨36.39亿元合作尾款、苏宁易购仲裁索赔50.4亿元回购款、融创仲裁要求支付95亿元投资款,三家企业提出的仲裁,又将万达推入舆论漩涡中心。
“断腕”后仍有严峻考验
面对高频次的资产处置,也并非盲目“断腕”,万达的轻资产转型早有布局。
2015年,王健林就提出万达全方位转型、“去房地产化”的思路。历经多年探索,此次48座万达广场的彻底股权退出,被视为其转型路上的重大节点。
出售部分核心资产,能使万达将资源集中于非商业地产核心业务,加速从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型,进而探索新的增长路径。
不过,失去产权背书后,其在项目运营中的实际话语权必然受到影响。社交媒体上“万达广场不再姓王”的调侃,看似戏谑,实则折射出公众对万达品牌价值可能被稀释的普遍担忧。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商业地产已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运营的当下,万达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仅凭管理输出,能否稳固其行业地位?频繁的资产处置,又是否会动摇合作伙伴的信心?这些问题都成为了检验万达轻资产模式能否“存活”的关键拷问。
责编:周琦
12位顶级经济大咖的年度倾情之作!
看完秒变朋友圈经济课代表!
微信值班:周琦 郑扬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