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显然,2025年最新的爆剧密码就是“嫁闺女”,这大概也属于针对现实的一种缺啥补啥。
从网播登顶的古偶剧《五福临门》,到收视惊人的年代剧《六姊妹》,主要剧情就是一个一个嫁闺女。《六姊妹》甚至发展到闺女(梅婷饰)要给妈(邬君梅饰)也找个二婚。还好邬君梅洒泪不从,纵然梅婷有天大的妈味,也只好作罢。不然,早晚她得给奶奶(奚美娟饰)也找个老伴儿,凑足个八星报喜。
收视破纪录的《六姊妹》,也再次印证了年代剧的魔法。当然,爱看是爱看,吐槽归吐槽。只是这次不同于《小巷人家》《乔家的儿女》里年轻流量演员的格格不入,平时很少被质疑的中生代演员,也让观众不吐不快了。
当《六姊妹》里46岁的李晨和49岁的陆毅为快50岁的梅婷大打出手时,年代剧的“年龄失真”问题已令人目不忍视。咱不是说岁数大了不能搞对象,须知剧中设定是俩血气方刚大小伙儿为心爱的姑娘动手,你搞三个加起来快150岁的组合为爱痴狂,硬糖君担心他们动作大了搞骨折。
![](http://dingyue.ws.126.net/2025/0214/6d2ffdb1j00srnovw003yd000u0010im.jpg)
如何找到演年代剧不出戏的年轻流量,以及年龄合适不用扮嫩的中生代演员,简直是一门严肃的产业困境。正如老谋子从遗传学角度指出,因为美女爱嫁丑老板导致新生代演员颜值不行。年代剧出现这个问题,也能够从代际特性给出解释:
那就是,上一代的年代剧演员光荣服役后,新一代的中青年演员没有成长起来,导致代际传承出现真空。经验丰富但年龄不适合的前辈VS只有年龄适合啥都不行的流量,共同为我们带来一场荒诞玩味的年代之旅。
当我们躺着沙发上准备忆当年之前,必须重新审视类型剧的年龄危机,别让年代剧只剩一张单薄的脸。
演员合适?
《六姊妹》从沈月到梅婷的换角激起千层浪。不知是导演太不信任沈月怕她演久了挨骂,还是太信任梅婷觉得她的青年“何家丽”不会出戏。感觉何家丽就像王铮亮的歌,“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隔壁的张秋芳也是,突然从宋伊人换成董洁,那眼角眉梢的疲态根本遮掩不了。董洁和梅婷商量李晨调动工作的事,那语重心长的样子我以为她俩在单位办内退呢!
![](http://dingyue.ws.126.net/2025/0214/89f3e409j00srnovw001vd000u000h7m.jpg)
关键是梅婷的几个妹妹都没变,只有大姐变了显得特违和。长姐如母,那是说的家庭地位和情感纽带,不是真要像梅婷的妈感这么重。
一个年代剧,究竟需要几套演员班底才合适?《六姊妹》里的何家丽用了三套,这本来不会太捉襟见肘。问题是沈月出场太短,从一个人的正常外貌迁变速率来看,她至少可以把何家丽从20演到35岁再换梅婷。
《乔家的儿女》里子女一代最多用了四套班底:童年、少年、青年、成年。美中不足是成年后班底没有再更换,部分年轻演员的中年戏份稍欠火候。《小巷人家》里用了三套,演员的转换倒也自然。只是少年庄图南演员太多惊艳,换成范丞丞后被普遍吐槽“不像学霸”。
![](http://dingyue.ws.126.net/2025/0214/2eff8f53j00srnovw0048d000u0013wm.jpg)
最省事的是《人世间》,周家的儿女们只用了少年、成年两套。前面刚满17岁的周秉昆,骑着自行车就变成了雷佳音,风雪果然催人老!大哥周秉义出场还是青春男大,隔两集就换成辛柏青带女友钻桦树林。人到中年了,房事还这么虎,惊了风迫了寒可咋整。
当然,《人世间》里雷佳音和黄小蕾对一个朋友的编排就是为了让观众自洽。黄小蕾对雷佳音释放爱意,雷佳音说你怎么不找那个谁谈,女方直呼那人显老。那会儿青年人由于营养不足还要支撑情绪高涨的活动,是要比当代同龄人成熟不少,看爸妈的老照片就知道。但所谓“显老”也要有个度,《六姊妹》里梅婷过早登场就是这个理。
![](http://dingyue.ws.126.net/2025/0214/5154e188j00srnovw004xd000u0013im.jpg)
至于流量演员如何在年代剧里找准定位,核心任务就是把握年代性。必须充分体会角色所处的时代并把握人物个性,明确各个场景里的情感态度。有的演员让人出戏,就是因为演绎模式没有年代感,一搭戏和其他演员不在一个图层。
沈月在《六姊妹》里的表现有些超预期,可能“山下学堂”教了真东西。和汤为民的感情线,既有芳心暗许的萌动又有被家人反对时的倔强,最后斩断情丝时的决绝也很到位;反例可能是《小巷人家》的范丞丞,表现青年热血就是五官乱飞地吼叫,母亲妹妹受委屈他像个木头人似的无动于衷。
父亲,家庭,婚姻
父亲是年代剧的灵魂。硬糖君如此说,并不是为传统父权制招魂,而是认可其在正邪之间切换的巨大塑造空间。一个坏父亲可能遗祸数十年,让子女一生都处在水深火热中。
《六姊妹》里刘钧饰演何常胜,终于演了回好爸爸。《知否》里他是偏心宠妾的盛紘,晚年想跟女儿修补亲情却发现难以弥补;《乔家的儿女》里他演好吃懒做爱赌钱的乔祖望,虽然肉身活着,但整个父亲精神在家里是缺位的。前有苏大强后有乔祖望,年轻时对子女没一个上心,临老找个小保姆还把孩子们折腾死。
![](http://dingyue.ws.126.net/2025/0214/e14fe6bdj00srnovw002ad000u000kkm.jpg)
虽然乔祖望长期自私,但也有疼爱孩子的片刻。大儿子考上大学,夜里下面送手表。大女儿被婆婆刁难,他强势出头回怼。但乔祖望式的父爱,属于屎里淘金。就是让子女在长长的恨海里,偶尔想起他零星半点的好。爱不起来,恨也没法彻底。
《六姊妹》里,他演的何常胜中道崩殂。何常胜一直重男轻女想生儿子,受限于时代因素和邻里舆论压力,倒不算十分大的劣迹。只因他有过让三女儿顶替自己工作的想法,就被老三不断神化缅怀。说什么这个家只有爸护着我,但他也不在了。
![](http://dingyue.ws.126.net/2025/0214/16eac286j00srnovw001ud000u0013um.jpg)
一个普通父亲因为过早死亡被女儿加上重重滤镜,辛劳半生的母亲因为要平衡几个女儿的利益而被老三扣上“偏心”的罪名。这正是年代剧无法规避的父权阴影,他的缺位和在位都会对家庭权力结构、子女对长辈的情感脉络、乃至下一代婚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弗洛伊德总是把所有问题归咎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移之于家庭剧则是创作者们偏爱用原生家庭阐释婚姻。《乔家的儿女》里乔一成三次不和谐的婚恋,基本来自他的自卑懦弱以及兄弟姐妹的束缚;乔二强的姐弟恋,可以印证他从小缺乏母爱;乔四美爱上惯性出轨男,疯狂恋爱脑是因为哥哥姐姐长期兜底,让她自己失去了风险评估能力。
![](http://dingyue.ws.126.net/2025/0214/a39d7f97j00srnovw0013d000u000h5m.jpg)
当然,《乔家的儿女》是一种极致狗血的子女婚姻叙事,更普遍的可能是《六姊妹》《人世间》《小巷人家》这样的。父母年轻时发愁怎么养孩子,孩子长大了发愁怎么嫁(娶)孩子,嫁了孩子发愁孩子生孩子,穷其一生都在为孩子。不少年轻网友嫌弃这是“流水账”叙事,殊不知让电视机前的爷奶欲罢不能的,正是这“孩子可抵岁月漫长”呢。
但这种经典叙事架构,常在人设个性上复制粘贴,有时难免也让人疲惫。比方说长子(一成)长姐(家丽)别想自由恋爱成功,要为家族和弟弟妹妹们考虑,找个条件合适的成婚。
老二老三因为有大哥大姐长期压迫,心气比较高容易患得患失。乔二强始终认为自己从小到大喜欢的,都没留得住。老三何家艺则是在暴富后回家炫富,目的就是给母亲和大姐看,赌气的成分远远大于帮扶家里。
老四老五得到的庇佑太多,容易叛逆偏激。乔家老四恋爱脑、何家老四爱上离异大叔,都是对“规矩体面”的反抗。大概现实里也确实存在这样的排行决定性格,但偶尔不妨变一变。像《人世间》中排行最小的周炳昆最受忽视也为家里贡献最多,同样逻辑合理且令人共鸣。
回忆滤镜与符号拼贴
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中认为,人们倾向于把过去美化为所向往的目标。“这种心智不仅要求人们在意识里再现曾经的事件,同时还要润饰、消解、裁剪、完善这些记忆,从而使人们赋予这些历史时段本不曾拥有的魅力。”
年代剧最大的艺术任务,一是对旧时光进行赋魅,二是对集体记忆与时代符号进行重构拼贴。这个过程中,一些情感联结得到强化,与之相应的则是一些历史真实的弱化甚至剔除。
《我爱我家》里和平失忆,以为自己还在知青年代。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吃炸馒头片,要抹上厚厚的芝麻酱、绵白糖。这种食物显然就是时代滤镜,放今天绝对要被扣上“热量炸弹”的帽子。
一种常见误解就是从前的车马很慢、人情很暖。那会儿车马是真慢,人情就不一定了。《小巷人家》后期,群众对闫妮角色最大的批评,就是蒋欣对她掏心掏肺,她却在听到蒋欣儿子和自己闺女恋爱时,表情就像吃了苍蝇。
![](http://dingyue.ws.126.net/2025/0214/c9d34440j00srnovw0029d000u000hvm.jpg)
这就是典型的“以今非古”。用当代闺蜜视野看闫妮确实不地道,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里,闫妮对蒋欣家有所提防也无可厚非。毕竟她自己经历了煎熬的婆家折磨,深知女孩远嫁完全依附婚姻的可怕之处。
《六姊妹》里对何、汤两家的世仇描写,也略嫌悬浮。前期汤家揭发何家薅社会主义老鳖、老汤举报老何让对方无法入党。后来老何以德报怨,发现老汤的禁书没有声张、在对方被调查时也说好话。这种人性的异化和阶级矛盾在剧集呈现里完全是和稀泥。问问家里长辈,就知道特定年代两家互相举报这种事,一辈子都不可能解怨。
《人世间》的创作目的是传统家庭变迁的生活史诗,剧集用大量笔墨塑造了周秉昆这样的“中国好人”。但短视频上这部剧最出名的片段是“省部级丈母娘宋春丽帮女婿周秉义要职位”。网友纷纷感慨,以前的我嗤之以鼻,现在的我逐帧学习。不明就里没看过剧的,在评论区甚至要问:我搜考公资料怎么搜到这个?
![](http://dingyue.ws.126.net/2025/0214/0710db54j00srnovw0016d000u000iom.jpg)
就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年代剧也是我们当下的情感寄托,对于人情温暖、对于稳定工作、对于生活的种种确定性。
至于恢复高考、改革开放、港澳回归这样的历史节点,它们在年代剧的呈现往往有所侧重。《六姊妹》里浮皮潦草的恢复高考,就不如在《小巷人家》里那么浓墨重彩。《人世间》里重要的三线建设和下乡,在《六姊妹》里匆匆带过。要拍生活史还是嫁闺女,年代剧也是丰俭由人。
问题不在于什么是时代真实,而在于创作者想要呈现什么时代真实。而在眼前的情况下,美化旧时代,是创作者与观众的一场合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