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公元前636年,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业进行了长达百年的战争。郑国邻近楚国,楚国北上对其威胁最甚。

晋国比之中原诸国又有绝对实力,谁控制郑国,在争霸战争中就占有优势,郑国遂成为晋、楚争霸的前沿阵地。郑国不得不采取两面奉迎的附强战略,在朝楚暮晋中来回变换立场,“常首鼠两大国之间,视其强弱以为向背”。


1、城濮之战


晋国内乱于春秋中期渐渐平复,公子重耳历经磨难回到晋国,公元前636年继位国君,即晋文公。他励精图治,在国内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经济,安定民心,政权趋于稳定;对外积极参与政事活动,勤襄王以示义,伐原以示信,大搜教民以示礼,又于晋献公二军基础上扩充军事力量,“作三军”,晋国出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吸引许多中原国家向晋,如宋僖公本连续三年朝楚,也开始“叛楚即晋”。


在被视为蛮夷的楚国威逼下,中原诸国自然围找日益强大的晋国,形成联盟。秦国本与晋为友好国家,在利益驱使下两国开始分道扬镳。

城濮之战的导火索为宋国的背楚趋晋。公元前636~前634年,宋国迫于楚的强大,三年朝楚。晋文公上任后晋国渐强,作为讲求礼仪的宋国从内心来讲还是不想屈附于蛮夷的楚国,于是倒向晋国。

楚成王大怒,公元前632年,楚国率陈、蔡、郑、许几国军队围攻宋国,宋公孙固如晋告急,晋国君臣十分重视此事,认为“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晋国做了充分的战争准备和规划。

晋国先以晋文公流亡曹、卫时遭到冷遇为由,攻打楚的盟国曹、卫,仅数月就颠覆二国并割曹、卫之地予宋国,然后让宋国向齐、秦贿赂重币,请求二国替自己向楚求情,这当然遭到楚国的拒绝,于是齐、秦两大国也归入晋国同盟,组成了以晋国为中心的秦、齐、宋等北方国家的联合阵营。

晋国又私下与曹、卫约盟,允许其复国,这样原为楚盟国的曹、卫就归入晋国之盟,晋国扣押楚国使者以激怒楚军主师令尹子玉,楚军果然撤去围宋军队,与晋军对阵于城濮。

楚成王本不想与晋国开战,但令尹子玉想以战争取得胜利来巩固若敖家族在楚国的地位,楚王虽答应与晋作战,但对晋国的实力估计并不充分,所以“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于是,楚国令尹子玉将中军、子西斗宜申将左军、子上斗勃将右军,楚的盟国陈、蔡也被迫前来参战,实为楚国的右军。

两军对阵后,晋文公遵守流亡于楚时因受恩惠而立的誓约,退避三舍以示谦让。在当时的礼制下,晋文公以君避臣,臣不应追赶,但子玉求胜心切,穷追不舍,激怒了晋国将士。

以原轸、却溱将中军,胥臣将下军,狐毛、狐偃将上军,训练有素,经验丰富,乘楚国无礼而激起的高涨士气,采用诱敌深人、蒙马虎皮等战术,一举打败了楚军。

楚军损失惨重,人员器械毁伤无数,《史记·晋世家》:“晋焚楚军,火数日不息。”


城濮之战,名义上是北方中原诸侯国联盟对楚国联盟的会战,但参战的是晋国对楚国及陈、蔡联军,实际上是晋、楚第一次大规模的正面交锋,晋国凭借日益上升的国力挫败了楚国北上扩张的锋芒,一战而霸,楚的盟国纷纷参与晋盟。

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晋与鲁、齐、宋、蔡、郑、卫、莒盟于践土(今河南省荥阳市),周天子策命晋文公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旅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

晋以王命讨诸侯,实现了晋国称霸的梦想,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任春秋霸主。从此以后,北方国家正式形成了以晋国为核心的军事集团,足有能力对抗北上的楚之联盟。城濮之战楚国虽然战败,但并未损伤真正主力,仍有能力与中原诸国抗衡。

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北上受阻,于是暂停对中原大规模的征伐,但是两国间的小冲突还是时有发生。

郑国处于冲突的前缘地带,面对来自南北两个强国的压力苦不堪言,不得不在双方中周旋,开始了“介居生存”之道。


2、晋楚对郑的争夺


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郑、陈、蔡跟随晋国讨伐楚国的附属国许国。

晋、陈、蔡、郑攻伐许国,楚国令尹子上为解许国之围而攻伐陈、蔡,结果陈、蔡二国迅速降楚。


楚国接着攻打郑国,欲立逃亡在楚国的郑国公子瑕为君,但攻至郑国桔柣城门时,公子瑕战死。晋国救援郑国,派晋阳处父攻打已降楚的蔡国,楚军转救蔡国,郑国之围解。晋、楚对峙于泜水(今河南省鲁山县东)。

晋国统帅阳子害怕“劳师费财”不愿与楚交锋,于是派使者告诉楚军主帅令尹子上,愿意退兵让楚军渡泜水决战,子上怕渡水受攻,也愿意退兵让晋军渡过泜水而战,结果子上中计,楚军撤退时,晋帅阳子扬言“楚军遁矣”。于是,晋、楚各自退兵而还。此为夹泜之役。

夹泜之役后,令尹子上回楚国。因子上与太子商臣素有矛盾,太子商臣就此事向楚成王进谗言借机杀掉了子上。后来,商臣弑其父楚成王继位,是为楚穆王。

鲁文公三年(公元前624年),郑国随晋、宋、陈、卫伐沈国,因沈臣服于楚之故,沈国不能抵抗,溃败。楚国于是攻打晋的附属国江国,以解沈国之围。晋国将此事禀告周王,周王令卿士桓公、晋阳处父伐楚以解救江国,但晋国阳父不敢与楚开战。第二年,江国为楚国所灭。

文公九年(公元前618年),楚国因“晋君少,不在诸侯,北方可图也”,遂北上中原欲争霸权,首先把郑国作为目标。

楚军俘获郑国公子坚、公子尨及乐耳三位大夫,郑国只得与楚讲和。

晋、宋、卫、许联合救郑,但没有遇到楚军。同年,楚又侵陈,陈人败楚,俘获楚公子茂,但陈国畏惧楚国,也与楚讲和。次年,蔡、宋二国也被迫投降楚国。


郑国面对楚国侵犯而投楚,但内心还是忌惮晋国。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郑穆公与鲁文公会于棐(郑国地名),请平与晋。

第二年,郑、陈、宋、鲁、卫、许、曹参加晋国召集的新城(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之盟,又都加入了中原诸侯国的晋之盟。晋虽中衰,但余威尚在,楚、晋较量,楚国还是处于下风。


3、郑国背晋附楚


郑国处于楚、晋二国争霸冲突的中间地带,面对南北强大的压力而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一面加入中原诸侯与晋结盟,但又时常被迫贰于楚国。

鲁文公十五年(公元前612年),郑参加晋主持的扈之盟,以巩固新城之盟并商议伐齐。

鲁文公十七年(公元前610年),郑随晋国伐宋,讨其弑君之罪,同时郑国又与楚联姻。《史记·楚世家》:“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

晋国不满郑国私好于楚国的行为,郑国闻讯后很害怕,郑穆公急切朝见晋灵公,但“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国执政大夫子家闻讯后,立即修书一封,使人送给晋国执政赵盾,告诉其缘由。

郑大夫子家历数了郑穆公即位以来的数次朝晋,表示了郑国对晋国的忠心追随,但郑是小国,面对南边强大的近邻楚国,修好实属无奈,并不是蓄意背叛晋国,交好或交恶皆由大国决定,最后成功消除了晋国的误解。

子家信中又讲到郑国在晋同盟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及影响,郑国本身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和影响力,郑国附从晋国,可以带动一批中小国家加入晋国同盟行列,并对他们有威慑作用。子家言之凿凿,有理有节,晋国只好与郑修好并交换人质。


郑与晋结好也是权宜之计,此时为晋国称霸的后期,晋国虽还强大但已渐失人心。如宋人弑昭公,晋国荀林父以诸候之师伐宋;齐伐鲁国,晋会诸侯于扈商讨伐齐国,但这两件事晋国皆收贿赂而还,晋已失霸主之德于天下。

于是郑国私下又与楚结盟。

鲁宣公元年(公元前608年),郑因晋国收受宋、齐之贿不出兵伐不义而叛晋国,郑穆公说“晋不足与也”,遂受盟于楚,并说服陈国也转盟楚国,但陈国因楚人不礼而转盟于晋国。

楚国伐陈、宋,晋赵盾率师来救并讨伐郑国,楚国为解郑之围,与晋军战于北林(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南),晋军败而返。

随后晋又伐郑以报北林之败,又败于楚国。可见此时晋国力量已逊于楚国。

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年),郑受命于楚讨伐宋国,因宋国为郑之邻国且多次随晋国攻打郑国,郑、宋战于大棘(今河南省睢县柘城西北),郑国大胜,俘宋国大夫华元,杀宋将乐吕,缴获甲车460乘,俘250人,斩首100人。

随后,宋国愿意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赎回华元,但赎物交付一半时,华元却自己逃回宋国。晋国虽欲救助宋国,但因郑有强楚的支持,也只能撤兵。同年,晋、宋、卫、陈又联合伐郑,楚救郑,晋不战而撤。

郑国国力虽敌不过楚、晋等大国,但对宋、陈而言,军事上还具有绝对实力,在中原小诸侯国中有一定影响力,因此,晋、楚对郑的征服也有威慑其他国家之意。

晋国自灵公即位以来国力日衰,郑国的背晋附楚,表明晋、楚力量对比进入一个变动期,作为霸主的晋国国力趋于下降,而主要竞争对手楚国国力正迅速发展,处于上升阶段,两个势均力敌的国家同时对郑国进行威胁压迫,使郑国不得不采取摇摆战略。


4、郑国摇摆战略


楚庄王继位初期,楚国因内部派系斗争及南部不稳不能全力北上,在与晋国争夺郑国的斗争中,势均力敌,郑国只好晋来服晋,楚来服楚,实行摇摆战略。


从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至十一年(公元前598年),郑国对楚、晋依附变动如下:

鲁宣公三年,晋侯伐郑,郑及晋平。夏,楚入侵郑。

鲁宣公四年,冬,楚子伐郑,郑未服也。

鲁宣公五年,楚人伐郑。陈及楚平。晋荀林父救郑,伐陈。

鲁宣公六年,楚人伐郑,取成而还。

鲁宣公七年,郑及晋平,盟于黑壤。

鲁宣公九年,楚子伐郑,晋郄缺救郑,郑败楚于柳棼。

鲁宣公十年,郑及楚平,诸侯之师伐郑,取成而还。楚子伐郑,晋士会救郑,逐楚师于颍北。

鲁宣公十一年,楚复伐郑,郑乃从楚。夏,楚、郑、陈盟于辰陵(今河南省淮阳县西60里)。

但郑又傲事于晋。

从《左传》所载可以看出,楚、晋依据大国实力对郑国展开争夺,郑为保全社稷只能两面倒伏,郑子良说:“晋、楚不务德而兵争,与其来者可也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

杨伯峻注曰:

“六年郑虽与楚成,七年又及晋平,八年郑伯又与晋及诸侯会于扈,九年郑伯且败楚师,十年郑又虽及楚平,诸侯之师伐郑,复取成而还;十一年又从楚。数年之间,晋、楚交兵,郑皆不得已而与来者。”

春秋中期,“德”“信”已丧失,晋国称霸与齐桓公称霸时代已不同,不再把周礼倡导的德、义、礼、信作为原则,而只是依仗军事力量讨伐弱国,晋、楚的争雄其实都是如此。

陈国同郑国一样对晋、楚依服不一,但较多地跟随晋国。

宣公十一年(公元前598年),楚借口陈国夏氏之乱而灭掉陈国,弑陈灵公,置之以县。陈国是帝舜之后的封国,在华夏诸侯国中是应享受特殊礼遇优待的国家,但楚国却曾对陈国傲慢不礼,现在又违背先秦以来“灭国不绝祀”的原则而灭陈为县,震惊中原诸侯国。

大夫申叔时对楚庄王说:“诸侯之从也,曰讨有罪也。今县陈,贪其富也。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无乃不可乎王。”

楚庄王怕此举引起中原诸侯国的群体反对,才又使陈复国。


楚国一直实行“灭国为县”的原则,对周边小国进行吞并,不断扩大疆土。楚国对中原诸侯国素有称霸野心。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时,楚庄王曾“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就曾露出觊觎之心,“欲偪周取天下”,向周王使者问鼎之轻重,周王使王孙满答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庄王曾狂妄地说:“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足见楚国是不守周礼的国家。也正因如此,郑国一面畏于楚国,但又看到楚国灭亡华夏诸国的做法,于是在与楚国结盟后,马上又投向晋国,把晋国视为中原华夏诸候国的靠山。

楚庄王在平定国内形势后,就意图北上称霸中原,郑、宋二国是要首先攻取的目标。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结鄢陵之盟而发重兵伐郑,希望彻底征服郑国。

此次征伐,楚军先围郑17天退,又进而围城3个月,攻入郑国都城,郑襄公肉祖牵羊以逆楚王,愿把郑国作为楚国之县。在这种情况下,楚庄王令师退三十里,与郑国盟,郑大臣子良至楚国为人质。郑国完全臣服于楚。

对郑国的朝晋暮楚行为,晋、楚大国是“怒其贰而哀其卑”,晋国大夫士会说:“楚君讨郑,怒其贰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二者立矣。”

即一方面对郑国屡次背叛而讨伐,另一方面又怜其卑小而安抚。

大国对郑的征伐行为是郑国“唯强是从”的结果,而郑国的行为则是“晋、楚不务德而兵争”的无奈选择。


5、邲之战


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春,楚国伐郑,完全降服了郑国。晋国派荀林父救助郑国,但六月才至,此时距楚攻破郑国已三月有余,当晋军行至黄河将要渡河之际,传来了郑、楚讲和的消息。晋国中军帅荀林父欲还回,认为既然郑已降楚,那只有等楚国退兵后再伐郑,使郑国再归服晋国,先縠不听从中军帅荀林父之命,率领自己的军队渡过了黄河。

此时楚军驻于邲(今河南省郑州市北),对战争做了充分准备。

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夏六月,晋、楚两军在邲(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展开了一场恶战,史称“邲之战”。

楚将三战晋师而胜,晋军士气受挫,楚军士气更加高涨。

楚军的英勇震慑住了晋军,晋军想请和。晋军内部不但将帅不和,军心不稳,还有将领包藏祸心。

晋军魏绮曾因求公族大夫之职没有得逞而心存怨恨,意欲使晋军失败,于是请求出使楚军成盟;晋赵旃也曾求卿未得逞,也想使晋军失败,于是也请求去楚军“召盟”。

实际上,二人想办法激怒楚军与晋军开战,而晋军却蒙在鼓里,毫无准备,还等候与楚军立盟。楚军乘晋军不备突然袭击,荀林父首先乱了阵脚,慌乱指挥,渡河撤退。晋军先上船者,恐船过重不能载,也担心敌军将至,驾船欲走;后来者则攀船舷欲上,船上的人就以刀斩斫,船中攀者手指可掬,反映了晋军败退的惨状。

邲之战,是晋、楚城濮之战后的第二次较量。

楚军做了充分准备,精心布置,晋军的失败是必然的。

战后,郑襄公、许昭公前来向楚军表示祝贺,许国也归附了楚国,邲之战巩固了楚国对郑、陈、许的控制。不久,晋、宋、卫、曹会盟于清丘,“恤病,讨贰”,即加强联合讨伐不服之国,意欲阻挡楚国的北上,但显然已抵挡不住楚庄王北伐中原的雄雄之势。


6、楚庄王称霸


邲之战,楚国取得了对中原霸主晋国的胜利,郑、陈二国完全臣服于楚国,成为楚国进军中原的前沿阵地,楚以此为据,点屡次侵伐中原诸侯国,楚国称霸的时代已来临。


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冬,楚伐萧(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十五里),楚庄王亲自督战,萧迅速溃败。楚国要想称霸中原,服郑、陈、许还远远不够,下一个攻伐的目标为宋国。

宣公十三年(公元前596年)夏,楚国以借道向宋挑战,围伐宋国。第二年秋,楚子围宋,至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夏,五月,楚师将去宋”,楚师围宋达9个月之久。

宋国派使者告急于晋,晋国只派一个使者去宋国,劝宋不要降楚,并以“晋师悉起,将至矣”来空许宋国。宋国等不到援兵,城内“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实在无力支持下去。

宋大夫华元夜入楚师,希望楚师退兵三十里,以与楚讲和。楚国迫使宋国臣服,后又经“蜀之役”征服鲁国,势力达到齐鲁地区。

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冬,楚师、郑师侵卫”,郑国随楚国参加了征伐卫国的行动。楚国已进入中原腹地,代替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蜀之盟会,是春秋参加国家最多的盟会,诸侯国承认了楚国的霸主地位。

楚国不仅臣服了郑、宋、陈、蔡中原南部诸侯国,还臣服了齐、鲁、曹、卫这些华夏地区北方的诸侯国,势力达到泰山一带。

楚国几代君主称霸中原的梦想终于实现。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