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水稻不是新鲜事,可在纸上种水稻就新鲜了。之前日本就研究出了一套"纸上插秧"技术,以高效和环保声名远扬。
其实我国也早就有了类似技术,并且已经在多个地区实践。那这“纸上插秧”究竟可不可行?为啥还没全国推广?
“纸上插秧”如何实现?
很多人可能不懂,直接往田里插秧苗水稻就能长,为啥非要费事在纸上插秧?再说了,纸上插秧水稻能活吗?
这就不得不提到杂草问题了。
传统种水稻都是使用农药和除草剂来抑制杂草的生长。然而,这种做法虽能暂时解决问题,但长此以往,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可能对使用者的健康造成威胁,甚至影响到食品安全。
为了寻求一种更为环保和健康的解决方案,1987年,安倍晋三提出了创新性的“纸膜插秧机”概念。随后,日本科学家们经过研发进一步研究,终于成功实现了这一构想,发明了 “纸上插秧”技术。
“纸上插秧”首先需要对稻田进行整理,将其转化为"泥浆"。这是为了保证"黑色纸膜"在覆盖耕地时的稳定,并且这种纸在稻田里经过几个月时间,便可自动分化成营养物质被水稻吸收,十分环保。
插秧时,需要使用一种特制的机械,它能将专用的"黑色纸膜"紧密压实在稻田泥土的表面。随后,机器会自动进行插秧,无需任何人工干预,纸膜的覆盖和切开均由机器自动完成,精准又效率高。
种植完成后,还需要进行保护。这一步中,日本插秧人员会细致地在稻田的各个角落铺上"黑色纸膜",以防止杂草的生长,同时也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洁、健康的生长环境。
“纸上插秧”的优点
比起普通稻田的种植,纸上插秧技术有着许多优点。
"黑色纸膜"的利用不仅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生存空间",而且通过阻挡阳光,有效抑制了杂草的生长。
这一过程几乎无需依赖除草剂,从而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省去了人工喷洒农药。
除此之外,“黑色纸膜”的全面覆盖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分的蒸发,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同时,它还能提高膜内温度,为水稻的生长创造了一个温暖和适宜的环境,从而有效促进了水稻的生长。
虽然这种"黑色纸膜"单卷重量达到了22公斤,长度更是达到了170米,但其对环境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的。
纸膜在使用过程中不会释放任何有害物质,即使在分解过程中,也能自然融入土壤,成为水稻生长的养分来源之一,是一种真正的绿色农业技术。
与传统的人工插秧相比,"纸上插秧"技术还避免了因人为失误造成的损失。"黑色纸膜"在抑制了杂草的生长的过程中,减少了除草过程中对人力和物力的消耗,节省了大量不必要的开支,为农民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耗。
而日本的"纸上插秧"技术的全过程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运作,在每台插秧机上都配备了三卷"黑色纸膜",一卷用于工作,两卷作为备用,确保了插秧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日本,通过"纸上插秧"技术培育出的水稻,在市场上的单价每公斤近900日元,约合人民币45元,远高于我国大米的平均价格。
这些大米在种植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农药和除草剂,因此被誉为"有机大米",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和消费者认可度。
既然,日本的"纸上插秧"技术具有这么多普通稻米种植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我国为什么不大面积种植呢?
我国的稻田种植技术
在我国,水稻插秧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插秧方法,各有其特点和不同。
人工插秧法。作为最传统的插秧方式,这种方法完全依靠农民的手工操作。虽然它承载着悠久的农业文化,但效率相对较低,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插秧质量不稳定,既费时又费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插秧法应运而生。相较于人工插秧,它显著提高了插秧的效率。
然而,这种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除草剂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由于成本和操作难度等因素,尚未在农民中得到广泛普及。
那么,有没有一种既效率高,又不会造成污染环境的插秧法呢?
这就是“抛秧”法。这是一种相对现代化的插秧技术,以其省时省力和较高的效率受到青睐。但是,抛秧法对种植者技术的要求较高,操作过程也比较复杂,容错率较低。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插秧方法与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日本通过“纸上插秧”技术种植的水稻,不仅在环保和效率上有所突破,而且在市场上的售价也比普通稻米高。
那么,我国能不能普及这项技术呢?答案是很难实现。
由于我国南方的农田大多都是湿润或水浸的,而这项技术需要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农田,所以很难发挥出该技术的优势。因此,这种技术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国确实尝试过自己的"纸上插秧"技术。以重庆为例,在一些稻田中已经开始尝试应用这项技术。
这是基于邹应斌教授开发的印刷播种模式,这项技术因地制宜,利用漏斗和滚轮,结合食用胶,将稻谷固定在可溶于土壤的草浆纸上,这一方法显著提高了插秧的效率。
面对与日本在插秧技术上的差距,我国可以借鉴和学习日本的成功经验,但不能完全照搬,只能结合自身农业特点,发展适合我国的高效、环保的插秧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我国将不断研发出更加先进的技术,以解决当前“纸上插秧”不能大规模种植的问题。通过不懈努力和持续创新。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农机技术将迎来一次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将逐步缩小与日本、美国等农机农业强国之间的差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