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余年2》这部富有深意的剧集里,一位明家的仆人淡淡地说出的一句话,却无意中揭露了剧中最为令人深思的真相——“他们都是自愿的,要不是名额有限,愿意结束生命的人还要多。”这句话透露了庆国的普通百姓在饥饿与死亡面前所做出的无奈选择,以及社会底层人民所面临的悲惨生活。


       范闲再次前往抱月楼,正值五月的烟花季节,他来到了苏州,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掌握三大坊的控制权。然而,这一行动却触发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权力争斗。长公主作为背后的实权人物,明家则是管理事务的执行者,两方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都不愿意轻易地让出这个金矿。与此同时,二皇子与明家表面上看似紧密的联盟,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政,心怀鬼胎。
       在这场权谋的较量中,二皇子抢先一步行动,为了阻止明家投向范闲,他不惜煽动灾民去抢劫官船,用可能被视作谋反的重罪,封堵了明青达的退路。而明青达也不甘落后,他推出一个族弟作为牺牲品,同时诱导一些百姓自我了断,制造出一场大火的假象,为自己铺好了逃生之路。


       二皇子和明青达虽然目标不同,但他们所采取的手段却异曲同工。他们为了各自的目的,都不惜牺牲普通百姓的生命,将人民作为赌注。这种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策略,并没有强制或欺诈,因为无论是被二皇子煽动去抢劫官船的灾民,还是明家后院中自愿服毒的百姓,他们都是自愿选择死亡。
       在庆国,饥饿比死亡更让人感到害怕。面对饥饿的折磨,百姓们选择了看淡生死。明青达毒杀众人之后,一个仆人不经意的话语,却揭露了庆国百姓的绝望——他们愿意为了家人的生存,牺牲自己。这不是一种病态的依赖,而是底层人民无法逃避的贫困之苦。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曾言,灾民已非人,那些即将饿死的人已失去了人的身份,变成了动物。只要能够生存,即使是麸皮、草根、树皮、泥土也可以成为食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同类相残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鲁迅曾指出,在这段没有具体年代记载的历史中,到处都刻有“吃人”的字样。所有生活在动荡时代的底层人民,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江北的灾民愿意为明家效力,因为在他们流离失所、四处逃亡的途中,只有明青达愿意接纳他们,给予他们食物。明家附近的百姓争相结束生命,是因为明青达承诺会照顾他们的家人。牺牲一个人,换取一家人的幸福。在寒冷饥饿的庆国,这样的故事并不罕见。
       《白鹿原》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在灾荒的年代,一个新婚不久的少妇夜里醒来,听到公婆和丈夫在商量将她烹煮,她惊恐地逃回娘家,却发现父母也在考虑同样的事情。
       在贫困和饥饿面前,即使是亲情也可能变得脆弱。韩信在困顿时,曾得到一位洗衣老妇的施舍,这份恩情他终生难忘。这个故事虽然平常,但只有真正经历过饥饿的人,才能理解一顿饭的重要性。
       百姓饥饿至极,庆国社会已经腐朽。《庆余年2》通过明家仆人的一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庆国的社会现实。这部剧不单是一部古装戏,它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它向我们展示了权力斗争背后的人性光辉与黑暗,以及底层人民在绝望中的挣扎与希望。这样一部剧集,值得我们深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