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哪一刻明白了演唱会的意义?

“孙燕姿演唱会秒空,超过xxx万人想看!”

“林俊杰鸟巢x场演唱会,票根本抢不到!”

“史上最难抢五月天演唱会,票都去哪儿了?”

如果总结最近两年的文娱活动高频词,那“演唱会”一定名列前茅,且与之相配的一定是“秒罄”、“抢不到”、“一票难求”等代表火热的字眼。

如今,演唱会开得越来越多,看演唱会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还有很多人跨越大半个中国只为一场偶像的演唱会。

演唱会为何如此受欢迎?听到最多的答案有四个字——情绪价值

社媒上曾有人发出疑问:为什么现代人热衷于演唱会?演唱会的意义是什么呢?

网友谈论火热,文豪般的答案一篇又一篇,道尽了当代人的哀与乐:

有人想摆脱世俗,为自己造一场短暂而绚烂的梦:“大概也只有那3个小时感觉自己离开工作和烦恼,真正活着,心脏在为自己爱的人和爱的事物猛烈跳动。”

有人沉浸在同好托举起的乌托邦,寻找爱的共鸣:“耳机里的人出现在面前,和身边人同频共振的那一瞬间,我奔赴了一场盛大的约会。”

有人因为这几个小时,连续数月都有生活的动力:“从官宣到抢票成功,再到预习歌单、现场应援、回家复盘,这两个月内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都干劲满满。”

总结下来情绪价值产生的原因逃不开几个关键词:逃避、群体、盼头。

成年人的生活充满了“不得不”——工作的 KPI、家庭的责任、人际关系的琐碎,而演唱会提供了一个暂时抽离的出口。从抢票、打扮、奔赴现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仪式感筹备,像是给平凡生活按下暂停键:接下来的几小时,我只为快乐负责。

现场的灯光、舞美、呐喊又构成了一个非日常的空间:在这里,你可以尖叫、大哭、蹦跳,不必在意他人眼光,肆无忌惮地“只为自己而活”。

而你环顾四周,发现身边也都是和你一样在“幸福喊叫”的人,像病人找到了病友,开始开展“集体情绪排毒”。

而且,如果你是去另一个城市看演唱会,更会获得双倍快乐。在沈阳听完演唱会再吃个烧烤,在成都听完演唱会再吃个火锅,演唱会+旅游的模式让一个平平无奇的周末立马变得无比精彩和难忘。

所以,我们抢的是演唱会票吗?不是,是给自己挂的专家号,大夫由歌手、同好、与自己构成,歌到病除~

除了当下的“情绪排毒”,很多人也将演唱会视作“时光机”,用它寻找青春记忆。

房东的猫用亲民票价覆盖学生党;法老用嘻哈收割Z世代;孙燕姿、陶喆唤醒中青年的青涩记忆;周杰伦的《嘉年华》被称为中产阶层的“集体青春税”。

而乘坐“音乐时光机”也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通过演唱会打捞自己的青春。

周杰伦演唱会▐

去年,刀郎的演唱会门票还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尽孝硬通货”,甚至在某票务平台的代抢价格在3780元-5080元不等,单张门票溢价将近3500元,已经超过了票面价数倍。

价格昂贵,短视频里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笑容也如此可贵。

当然,也有凤凰传奇、张学友、刘德华、赵传、伍佰等等“老少咸宜”的歌手,他们的演唱会上造就了“60后与00后同场飙歌”的名场面。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记忆锚点,音乐与演唱会让同一代人留下同样的锚点,又将不同的人的锚点串联,在充满幸福的地方,创造新的锚点。

演唱会还被称作“行走的GDP”,因为真的太拉动消费了。

票房收入是演唱会的基础经济营收,不必多提,“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的潮流还让它辐射了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消费。

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韩元军介绍,当前每年我国音乐旅游市场规模已达300亿左右,预计2030年将成为千亿产业。

各地文旅也齐齐发力,鼓励“演唱会经济”:

海南对符合奖励标准的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给予最高300万元一次性奖励;

今年6月15日、16日,国铁太原局开行了首批“歌迷专列”,太原铁路部门累计加开8趟夜间动车组列车满足歌迷乘车需求;

今年4月,湖北襄阳通过“票根经济”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游客凭演唱会门票免费体验六大景区、享受多地折扣。

一场演唱会激活一座城,成为事实。现代人情绪价值中蕴含的经济价值实在可观,谁拿捏了人的情绪,就拿捏了人的钱包。

未来“演唱会+文旅”的模式或将成为各地文旅竞争新赛道,人们找到出口,经济得到发展,怎么不算双赢呢~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 小红书 / 抖音 / 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