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美国政府挥舞关税大棒,挑起贸易争端,关税战呈现“基准关税+对等关税+额外加征”的三重叠加效应,其中中国输美商品综合税率被一路加征,从10%到20%再到54%,随后又飙升至104%、125%。美国的关税政策正引发全球众多国家和机构的反对,短期内全球金融市场加速动荡。4月10日,风口财经为您梳理了今年以来关税战的重要进展节点和有关方面的反应,其中美国先后4次对中国加征关税,中方都采取了相应措施予以反制回击。

中国四度重拳回击美国加征关税行为(资料图)
第一回合
2月1日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关税,并取消T86清关政策(即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
2月4日
我国宣布自2025年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对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加征10%关税。
第二回合
3月3日
美国以“问题”为由,将中国输美商品的额外关税从10%上调至20%,部分商品综合税率超40%。
中国在3月4日宣布,自2025年3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对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15%关税;对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加征10%关税。
3月12日
特朗普政府出台的关税措施正式生效,对所有进口至美国的钢铁和铝征收25%关税。
第三回合
4月2日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所有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数十个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
美国对中国实施34%的对等关税,对欧盟实施的对等关税为20%,对巴西、英国实施10%的对等关税,对瑞士实施31%的对等关税,对印度实施26%的对等关税,对韩国实施25%的对等关税,对日本实施24%的对等关税,对印尼实施32%的对等关税,对泰国实施36%的对等关税,对越南实施46%的对等关税,对柬埔寨实施49%的对等关税。
白宫高级官员表示,基准关税税率(10%)将于4月5日凌晨生效,对等关税将于4月9日凌晨生效,美墨加协定下的商品关税豁免将继续,对不符合美墨加协定的商品,关税仍维持在25%。
特朗普重申,对外国汽车征收25%的关税将在4月2日午夜生效。特朗普政府当天还宣布,将对所有进口啤酒征收25%的关税,并将啤酒和空铝罐列入征收铝关税的衍生产品清单。
4月4日
我国宣布,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现行保税、减免税政策不变,此次加征的关税不予减免。
商务部公告,决定将斯凯迪奥公司等11家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将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海关总署公告,暂停1家美国涉事企业高粱输华资质,3家美国涉事企业禽肉骨粉输华资质,并暂停2家美国涉事企业禽肉产品输华。
4月4日
在中国对美国“对等关税”采取反制措施后,美股收盘连续第二日暴跌,美股三大指数跌幅均超5%,纳指进入熊市。
关税政策引发全球股市震荡后,特朗普发文喊话让美国人民“挺住”。特朗普当地时间5日承认关税政策引发全球震荡,但他敦促美国人民“保持耐心”。
4月7日
清明假期后首个交易日,A股市场三大指数集体下挫,创业板指跌12.5%,创史上最大单日跌幅,沪指失守3100点,全市场超5200只个股下跌,逾2900只个股跌停。
4月8日
A股市场全天震荡反弹,三大指数重回涨势,个股涨多跌少,全市场超3200只个股上涨,逾百股涨停。
几天来,超过20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回购和增持相关公告,涉及金额超500亿元,并且数据还在持续增加。
第四回合
4月8日
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讲话称,美国将对药品征收关税。特朗普表示,美国并不生产自己的药品和其他改善健康的产品。美国支付药品的价格往往比有药品生产的国家高出很多倍。特朗普认为,一旦对药品征收关税,制药公司将在美国开设工厂,因为美国是“最大的市场”。
4月8日
美国将此前宣布的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34%的所谓“对等关税”,进一步提高50%至84%。叠加此前税率,部分商品综合税率飙升至104%。
4月9日
针对美国继续加征关税,中国宣布多项反制措施。我国宣布,将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从34%提高至84%。
商务部随后宣布,中方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起诉美方最新加征关税措施。决定将美国光子公司等12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将护盾人工智能公司等6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4月9日
欧盟成员国投票通过首轮对美关税反制措施,将对一系列美国产品征收高达25%关税。本轮反制主要针对美方钢铝关税。欧盟反制措施分阶段实施,首轮将于4月15日生效。据了解,首轮反制措施涉及的商品价值约为210亿欧元。
4月9日
在中国推出反制措施后,特朗普决定再次加码,在104%的基础上,继续对中国产品加税到125%,并且即日生效。
4月9日
特朗普突然宣布,已授权对不采取报复行动的国家实施90天的关税暂缓,但10%的“基础关税”不能少,涉及75个国家。这与他一天前还扬言要维持历史高关税的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4月10日
东盟经济部长发表声明称,东盟承诺不对美国关税采取报复性措施。我们表达与美国进行坦诚和建设性对话以解决贸易相关问题的共同意愿,开放的沟通与合作对于确保平衡和可持续的关系至关重要。
4月10日下午
在回应中方是否就关税问题与美展开谈判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表示,中方的立场是明确的、一贯的。谈,大门敞开,但对话必须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以平等方式进行;打,中方也将奉陪到底。施压、威胁和讹诈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确方式。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分歧。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表示,谈,大门敞开,打,中方也将奉陪到底
4月10日下午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回应美对华征收125%关税时表示,美方出于一己之私,将关税作为极限施压、谋取私利的武器,严重侵犯各国的正当权益,严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严重损害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严重冲击全球经济秩序稳定,这是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与整个世界作对。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刘建 整理)
延伸阅读
【侠客岛按】
特朗普对全球开征“对等关税”,甚至连无人的企鹅岛都未能幸免。其关税计算公式之离谱,单边做法之霸凌,已经无需赘述。这套“七伤拳”背后,白宫的战略意图何在?如何应对?我们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教授进行了对谈。一起来看。

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展示签署后的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图源:新华社
1、侠客岛:白宫对全球普遍加关税,无异于向全球打经济战。有评论说这是给全球贸易投下了“核弹”,震动全球市场。特朗普似乎觉得全世界都会对他服软、跟他谈判?
郑永年:不只是经济战,对很多国家来说,这比战争的影响还要大。为什么出这一招?首先是美国国内问题。
美国政府已经逼近破产状态。白宫现在的看法是,要拯救美国,就要搞“让美国再次伟大”那一套,不然美国就会破产。特朗普此举近乎孤注一掷,赌一把。反正美国债务越来越多,偿债压力非常大,到了临界点,必须搏一搏。
他针对的国家,至少有两类让他觉得完全可以敲竹杠:第一是盟友,安全上依赖美国;二是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国家。
当然还有地缘政治考量,最终冲着中国来。所以此次关税最高档的都是亚洲国家,低一点的是盟友、拉美。地缘政治的因素很明显。
2、侠客岛:中国第一时间强硬反制。欧洲也表态要反击。怎么看欧洲的应对?
郑永年:关税背后是国家实力的较量。没有力量和美国较量的,就会妥协;想继续从美国得到一些好处的,也会选择妥协;安全上不得不依靠美国的,可能不得不选择合作;有力量与美国较量的,就会选择以牙还牙。
欧洲如果有强烈的意愿,是有能力反击的。特朗普只看货物贸易,却不看美国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美元霸权方面的收益。在这些领域,欧洲是美国非常重要的市场。但欧洲内部有分化,德国、法国跟意大利、英国的态度就不完全一致,所以美国还会敲诈勒索下去,比如要挟“谁反抗就向谁征更高的税”。

欧盟委员会总部大厦一角 图源:新华社
3、侠客岛:特朗普直接向全球“开战”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是想搞钱给财政补亏空,还是像一些分析所言,通过衰退制造贬值、缓解偿债压力?又或者是谈判筹码,比如他已经表态让欧洲买3500亿美元的能源?
郑永年:特朗普尽管看上去出拳很鲁莽,但还是有他的逻辑。目前看,这是给美国来了一套“休克疗法”,能不能醒过来不知道,但首先要休克。
关税的第一层意思最直接,向外国人收钱。“对等关税”就是弄钱,特朗普最崇拜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美国财政的主要收入是关税,不是现在的个税。特朗普说加征关税能给美国政府带来1万亿美元收入,美国智库普遍估计是6000-7000亿美元,数字很可观。
第二层目标是让制造业回到美国。白宫高官说,要让美国人可以在工厂打螺丝、造iPhone。照他们的逻辑,高关税下,企业觉得从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出口美国不赚钱,就会选择回美国建厂,从而提供就业和税收。
第三层目标,就是地缘政治上针对中国。中国对此看得很清楚。
这几层目标能不能实现?第一层可以,因为还有很多国家想跟美国做生意。但特朗普只看到可能的收获,没有看到可能的失去。这样做说不定搞垮了美元霸权,萎缩了美国的服务业,这里的损失可能会超过关税的所得。而第二层、第三层目标就很难了。

美国总统特朗普想让制造业回到美国 图源:新华社
4、侠客岛:制造业空心化是几十年的结果,短时间内再回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台积电在美国设厂,几年了建不成,建了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人。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等,都决定了它不可能是低成本的,产品不会有竞争优势。
郑永年:是的。关于“去工业化”,我们一定要吸取英国、美国的教训。
撒切尔革命之前,英国是制造业大国;当时英国战略判断错误,觉得金融最赚钱,就转向了,放弃了制造业。伦敦有了金融城,但英国失去了制造业。美国好一点,里根革命后,美国高端制造业还有,但是失去了中低端制造业,因为资本自由流动,去其他国家建厂了。就业、税收流失,中产萎缩,社会矛盾激化,根子都在这里。
万斯有个观点,创新一定表现在制造业里面,然后再到消费端。金融只是工具,目的是制造业。但是,制造业流出去了想再拿回来,太难。我看过一些资料,如果在亚洲设厂的企业回到美国,成本高达5倍以上。这要加多少的关税才能抵消?还有劳动力的问题,即便美国想打螺丝、造iPhone,有没有足够合适的技能人才?
特朗普第一任期就想做这件事,拜登也想做,八年了,都不成功,也不可能成功。
他的团队里面,现在马斯克等人围绕第四次产业革命,搞了一个等式:(生命科学+人工智能)*能源=现代产业。但也有问题。美国对能源去监管,要大量开采,俄罗斯和沙特立马不干,要增加产量把价格打下去。因为对这些能源国家来说,如果美国这个最大的消费市场都自己采能源,他们的能源卖给谁?而如果只是围绕 AI、生命科学,这些高端产业解决不了特朗普的问题。所以第二个层面的目标很难实现。
对我们来说,一定要坚持制造业,坚持实体经济。我们的目标应当是构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韧性的产业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在和美国的长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美现在拼的就是经济的韧性。

重庆某汽车公司的生产作业现场 图源:新华社
5、侠客岛:某种程度上,美国的贸易逆差本来就是跟美元霸权息息相关的。既要货物贸易的平衡又要美元霸权,两头通吃通占,可能吗?
郑永年:美国的强项是在服务业、知识产权、美元霸权这些方面。其他国家生产商品,美国作为终端消费,是美国的比较优势。这样美国既有了廉价商品,又能循环美元。
现在特朗普将焦点集中在货物贸易,但问题是如果美国什么都要生产,其他国家要美元干什么?
一直这样搞下去,反而可能导致美元霸权解体。其他国家储备美元,就是为了跟美国人做生意嘛。生意都不做了,要美元干什么?大家都不傻。德国已经在讨论把存在美国的黄金运回去了。日本呢?其他各国呢?会不会抛美债?可以观察。
美国的问题很清楚:经济导致社会不公平,导致民粹,演化成政治党争,再把国内问题国际化。美国从全球化获利最多,但是没搞好收入分配,这是他们自己的治理问题,不是中国的问题。美国企业从全球赚了很多钱,但政府没能力制衡资本、搞社会分配,反而向全球分摊成本。特朗普这一下“休克疗法”用力很猛,美国能不能醒过来,恐怕要打个大问号。
6、侠客岛:有一些分析认为,特朗普的最终目标就是搞一个把中国排除在外的贸易圈,在产业链供应链上排除中国,在贸易领域制造新的阵营,手段则是在谈判中加入选边站的条件。是否会这样?
郑永年:这是幻想,不可能实现。美国搞了很多年“印太经济框架”,实际上就是这个意图,想让周边国家跟中国脱钩,投靠美国。
这个框架为什么没有成功?因为美国没有开放市场。拜登如此,特朗普更是如此。不仅不开放,还征高关税。要吸引别人参与,就要提供公共产品,这刚好是特朗普反对的。那还有什么办法吸引大家呢?相反,中国是更加开放的,又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
况且,你让别人选边站,别人就一定听吗?各国也会犯嘀咕,毕竟最多四年任期,是不是忍一忍、拖一拖就过去了?有些国家就拖,反正白宫一任四年,不够就八年,熬过去。
7、侠客岛:美国国内因素不可忽视。美股大跌,社保养老钱都在里面,马斯克批评纳瓦罗“比一袋砖头还蠢”,执政团队内部的立场似乎也非铁板一块。
郑永年:中国面临的不是短缺问题,不是没有足够物资,而是考虑过剩,琢磨货不卖到美国该卖到哪儿去。但美国的问题就大了,它自己不生产中低端的东西,这些东西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美国马上就会面临通胀。
说掣肘,尤其要关注美国通胀。民生物资生产不出来,会加快执政团队的分化。共和党内有不和谐的声音,民主党也会出来反对。美国老百姓能承受多少?耐心有多少?奥巴马已经在向青年学生喊话,让他们站出来用实际行动反对特朗普了。如果通胀太高、国内失控,危机一来,民主党当然会起势。
8、侠客岛:特朗普对中国的第一次要价可以说是踢到了铁板上,于是白宫继续威胁中国。怎么看后续的博弈?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郑永年:关税之争是有限度的。只要关税加到60%—70%,跟加到500%其实没区别,都没法做生意了,就是脱钩了嘛。
在这一波美方的打压中,中国还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短期内减少震动,比如通过国有大资金和国央企增持护盘、稳定股市等;中长期更重要的,还是通过改革释放内部潜力,把区域大市场、统一大市场弄好,这是真正的进步。
我们已经到了技术引领经济的阶段。在以深圳、杭州为代表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大量技术企业正在产生,中国正慢慢转向“0到1”的原创创新阶段。这个格局一旦真正形成,10—15年后,也许美国和其他国家还要依赖我们的技术。新能源汽车方面,德国已经要跟中国合作了,这放在十年前是很难想象的。
同时,既然美国是一个不可靠的自私形象,中国就更要展现出理性和公正,我们继续保持开放,大家自然会有选择。中国不拉帮结伙,而是用自己的行动来吸引人,这很重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