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一年之久的国内电影市场,终于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后,掀起了万丈波涛。魔童这一版哪吒和之前各版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哪吒和敖丙竟然成了好友。而电影情节与其说是“魔童闹海”,不如说是“哪吒敖丙闹天宫”。

不过这也让许多看过《封神》原著的观众出了一口恶气:原著中闹海这段故事里,哪吒其实颇有些蛮不讲理,龙王一家冤屈得很。如今电影里哪吒和龙成了好朋友,总算让人舒服多了。

不过《封神》最奇怪的地方,还不是哪吒作为正义一方却蛮横无理,而是李靖一个唐朝人,跑到商朝当起了明朝才有的官儿“总兵”,儿子还有个印度名字。实际上,哪吒之所以和龙过不去,和他的印度血统还真有关系。

哪吒原是印度神话人物

哪吒这个名字来自佛经,最早写作“那吒”,是“那吒俱毗罗”的简称,音译自古印度巴利语的“naṭakuvera”。有时候也写作“那罗鸠婆”,则是对古印度梵语“Nalakūbala”的音译,常常简称“那拏天”。也就是说,哪吒最早是印度神话中的人物,伴随佛教传入中国。

古印度神话中的哪吒,曾经因为诅咒和兄弟一起变成树木,这也让人想起小说《封神演义》中哪吒的莲藕身。哪吒还被认为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既然是天王的儿子,被叫做“太子”也很正常了。印度的神话人物基本都是三头多臂,有时六臂有时八臂,这也奠定了后世哪吒的“战斗形象”。

哪吒在佛教中是护法神,性情暴烈而且面相凶恶,和今天看到的美少年哪吒完全不同。唐代翻译的佛经中,哪吒被称为“哪吒鸠钵罗药叉大将”,又有“南方哪吒鬼神王”或“哪吒鸠伐罗天王”等称号,负责护卫佛法,荡涤世间邪恶。

还有伊朗学者则认为,哪吒的原型来源于波斯传说中的国王努扎尔(Nuzar),因为二者发音相似。而且努扎尔在古波斯语中有“年轻、崭新”的意思,还可能和波斯语Nuzad(意为:新生儿、小孩子)有关,而哪吒正好也是小孩子。

不过这个假说不大可能成立,因为“那吒”在中古汉语里的发音,大致上是na trah,实在无法和这两个波斯语单词谐音。而且哪吒的小孩形象出现得非常晚,是从封神中另一个人物“太岁殷郊”身上借过来的。

历史上的李靖是唐朝大将

而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李靖,是唐初杰出的军事家,被唐太宗封为国公。史书没有记载李靖妻子是谁,不过唐代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中,声称李靖的妻子是名叫张出尘的女侠,绰号“红拂女”。小说里的名字并不可信,但李靖夫妻是唐朝人却毫无疑问。李靖因战功卓著进入武庙,从唐代开始就逐渐被神化,被当作战神和雨神来祭祀。

到了宋元时期,毗沙门天王和战神李靖逐渐融合,比如在元代成书的《杂剧西游记》中他被称为“毗沙门下李天王”。

这里的毗沙门,真的被当成了一座门。但没事儿,反正还有更离谱的:

明代有个出版业大佬名叫余象斗,是《南游记》和《北游记》的作者,又请人写了《东游记》,然后把三本书和《西游记》一起捆绑销售,不愧是营销奇才。

而在他写的《南游记》里,赫然出现了“毗沙宫李靖天王”——李靖从守在门下变成了住在宫里,待遇又提升了。只是毗沙门已经被彻底“物化”,竟然成了一座宫殿。而毗沙门的三子哪吒,连同手里的宝塔,也都一起“托塔献子”送给了李靖。难怪这两父子不和,压根儿就不是一家人嘛。

而“毗沙门”翻译成汉语,其实就是“多闻”,北方多闻天王和北方毗沙门天王,本来就是同一尊神。也就是说,战神李靖和毗沙门天王的形象融合后,又再次分化出了托塔李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这关系也是够乱的。

骑猪的神灵也与印度有关

说到《杂剧西游记》,历来被认为对明代小说《西游记》影响很大,而在《杂剧西游记》中,猪八戒是摩利支天的御车将军私自下凡为妖。

摩利支天有时也作“摩利攴天”,本是印度教神灵,其名字“摩利支”(Marīcī)在古印度梵语里是“光明”的意思。后被佛教吸收后成为护法菩萨,所以在藏传佛教中,摩利支天也被称为“光明天母”。

“摩利支天”随佛教东传后,与中国传统的北斗崇拜融合为“斗姆元君”:斗姆元君所乘仙车由七头猪拉着,是中国神话中少有的以猪为坐骑的神灵。她的名字“斗姆”,意为北斗众星之母,为她驾车的七头猪就是北斗七星所化。嗯,让儿子给自己拉车,果然亲妈无误。所以笔者看到魔童版《哪吒》里太乙真人骑着猪的时候,还以为有斗姆元君的伏笔——不过看到最后也没有,看来骑猪只是电影的一时搞怪,单纯用来提供笑点。

其实小说《封神演义》里出现的金灵圣母,也是以斗姆元君为原型。不过书中的她坐的是“七香车”而非“七猪车”,大概是作者嫌“七猪车”不好听,或者大概拉车的七头猪其实是小香猪?

摩利支天信仰在内地并不常见,不过在我国西藏还有日本,对摩利支天的崇拜却很流行。

藏传佛教中有摩利支天菩萨咒,这个咒语传说可以免一切拖欠钱财之灾,能令欠钱者悔悟,良心发现归还所欠债务……堪称催钱讨债必备咒语了。汉传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后,摩利支天的形象也进入日本,日本人称她为“阳炎女神”,认为她可以隐形并无法被摧毁,因而被武士广泛信仰。

哪吒斩龙或要怪那拏天的腰带

和哪吒一家类似,我们今天在《封神演义》中看到的龙族形象,也受到了佛教带来的印度神话影响。

中国本土神话中的龙,尤其是汉唐时期的龙,并不总是瘦长如蛇,很多身形反而更接近虎豹豺狼之类的猛兽。汉唐时的龙也没有那么依赖水,更喜欢在天上飞,变化无常神秘莫测。

而在印度神话中,有一种叫“那伽”的怪兽,原型其实就是眼镜蛇。但佛教向中原传播时,“那伽”被翻译成了“龙”。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龙”,其实就是指的那伽。古印度人认为,下雨是那伽从天海中取水而洒向人间,那伽总是居住在水底的宫殿中,喜欢财宝并且有剧毒。

那伽被翻译成龙后,那伽的特点也强烈影响了中国龙的形象。唐宋以后,中国龙也变成了瘦长的蛇形,总是居住在水底的龙宫之中,龙宫里也总是堆满宝藏。哪吒原型是佛教护法战神那拏天,早期那拏天造像的腰间常盘着一条那伽——各版本的哪吒都喜欢斩龙抽龙筋,很可能就是这个腰带惹的祸。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南海墨

责编 辛省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