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每天百万美元的奶酪坟场:一场喂养国家的荒诞剧
31101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1981年,里根总统遇到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难题——白宫地下仓库里竟堆放着5.6亿磅奶酪,而每天光是储存费就烧掉了100万美元!
更糟的是,这座奶酪山还在以惊人速度膨胀。
仅仅三年后,美国的奶酪储备就突破了12亿磅,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能分到5磅奶酪。
这些橙色的“政府奶酪”最终被分发到福利机构和学校,也成了几代人的奇特记忆。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原来,这背后竟是一场延续半个世纪的“奶”战。
一切要从20世纪初说起。冷藏运输的普及让牛奶市场爆发式增长,奶农们纷纷扩大生产。
此时,新兴的营养学把牛奶称之为“健康必需品”,美国政府也把它当做振兴农业的利器。
二战期间,“喝奶爱国”的口号响彻全国——一杯奶就是为前线战士增加一份力量。是不是觉得这个口号还挺耳熟的——比如,为国抽烟?
战争结束后,美国人对食品短缺的恐惧并未消散。1949年《农业法案》应运而生:政府承诺以保护价收购乳制品,稳定奶农收入。
可鲜奶易变质怎么办?答案是将过剩牛奶转化为能存放数年的“美式加工奶酪”。
康奈尔大学教授诺瓦科维奇对此一针见血:“政策的本意是备战备荒,却埋下了定时炸弹。”
进入1970年代,美国遭遇了能源危机与恶性通胀,物价涨幅一度飙至14%。卡特总统为争取农民选票,承诺“给奶农一个公平价格”,进一步提高牛奶收购价。
结果呢?奶农疯狂增产,政府仓库被奶酪塞爆。
到1981年里根上台时,奶酪山已高达5.6亿磅,每天利息加仓储费高达百万美元。
官员们甚至认真考虑过将奶酪倒进大海——直到里根紧急签署食品援助法案,将3000万磅奶酪投入福利系统。
这些被紧急分发的奶酪,最终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荒诞符号。
它们的质地像“肥皂与油灰的混合物”,而且味道寡淡。奶酪标志性的橙色来自β-胡萝卜素染色。而它们的砖块外形,则是专门为高效堆积设计的。
无数贫困家庭一边抱怨,一边也只能依赖它果腹。
然而分发出去的3000万磅只是九牛一毛。
到1984年,奶酪储备膨胀到惊人的12亿磅,足够给每个美国人发5磅。这场由国家机器推动的“奶酪繁荣”,最终变成纳税人买单的巨型包袱。
尽管90年代后政府不再亲自囤奶酪,这个过剩的幽灵仍在游荡:
1990年代:美国农业部资助营销公司,推动塔可钟、达美乐的单品奶酪用量暴增8倍;
2016年:全美奶农将4300万加仑牛奶倒入下水道,同年政府斥资2000万美元收购奶酪救市;
2023年:私营公司在斯普林菲尔德地下仓库仍存有14亿磅奶酪,足以铺满160个足球场。
更讽刺的是,当营养学家警告饱和脂肪危害时,快餐店的“三层芝士汉堡”和“熔岩奶酪三明治”正席卷全美——背后仍是当年那套过剩消化的逻辑。
今天,美国冷藏库中的奶酪山已从政府转移到企业手中,但本质未变:斯普林菲尔德地下的700万磅奶酪,仍在默默诉说着一个世纪以来的农业悖论。
从国家收储到快餐营销,过剩的奶酪如同不断变形的魔方,折射出政策、资本与消费者需求的永恒博弈。
盘中这金黄的诱惑,究竟是奶农的救生索,还是另一场无形过剩的开始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