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郑康喜

编 辑丨于长洹

几台两三米高的专业灯光将片场照射得格外明亮,灯光外,其他演员正在候场。“3、2、1,开始!”在现场导演口令下,几位摄像师开始将镜头对准演员,耐心调整拍摄角度。演员快速入戏,现场氛围紧张有序。

在东莞竖店,只要3天时间,就能拍完一部爆款剧。

作为东莞首个微短剧拍摄基地——竖店短剧基地,是专为微短剧量身打造的综合性影视制作基地,意在与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横店隔空呼应。8000平方米的基地,囊括了总裁的“商业帝国”、“灰姑娘”的家、医院、公安局、民政局、学校、公园、大学宿舍……上百个风格迥异的微短剧场景在基地内依次排列,让剧组能够轻松实现“一键换景”。

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专业的微短剧拍摄剧组、群演乃至短剧粉丝们来到这里,参与着一个日均产出多部微短剧、创造过单剧1238万元充值神话的影视造梦工厂。

今年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通知,提出组织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如“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微短剧里看品牌”“微短剧里看非遗”等创作计划。以“文旅+微短剧”的形式,助推一批取景地跟随微短剧的热播“出圈”,微短剧由此走上文旅赛道。

在东莞,竖店短剧基地已经联动粤晖园、石龙、西溪古村打造5000平方米的民国街景与10000平方米的古装场景集群。“通过与东莞各类公共旅游景区挂牌与联名,我们可以将东莞的文旅元素融合到短剧中。未来,我们也计划联合周边一公里内的风景区,开设大型的剧本杀项目。打造更容易出圈、小而美的文旅目的地。”东莞竖店影视基地相关负责人欧阳杰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打造大湾区微短剧的“竖店模式”

4月27日下午,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来到位于南城凯达科技设计中心内的竖店短剧基地,实地探访这座华南微短剧梦工厂。108个标准化场景以模块化方式分布,从总裁办公室到医院手术室,从校园天台到科幻实验室,平均每70平方米就承载一个完整叙事空间。

欧阳杰介绍,竖店母公司非凡世界早年间在西安发展。由于当地网络影视产业已非常集群化、规范化,让团队迅速建立起短剧产业化以及AI技术方面的优势。

这两年,粤港澳大湾区对文化产业大力扶持,但市场上专业化短剧拍摄基地并不多,这让欧阳杰看到了新的机会。去年7月,竖店影视基地在南城正式开业。到9月初时,已有3个剧组6部短剧在这里拍摄。

谈到为何要起名为“竖店”,欧阳杰笑着解释,进驻东莞后,发现东莞短剧产业的基础还是相对薄弱,如何快速提高基地知名度,把品牌推出去,把生态搭建起来,这是摆在团队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有一篇名为《我在横店做短剧》的文章让我很有启发。我们的定位就是拍竖屏短剧,所以索性叫‘竖店’。虽然这个名字比较‘山寨’,但是有话题性,让我们快速获得了曝光。”欧阳杰说。

现如今,基地12个固定剧组可同时开工,N个临时行架场景按需切换。这样高效的运作模式催生了独特的“东莞竖店速度”:平均3—5天完成拍摄,7天进入后期制作,15天全平台上线。

在此背景下,欧阳杰和团队也建立起自己的盈利体系,即发展短剧场地、周边配套和共享空间。剧组进来后,基地为他们提供场地、拍摄器材、服化道配套、后期制作设备,以及餐饮住宿、剧本创作、演员选角、发行等服务。

“1个剧组每日场租底价3000元,一部剧约七天,大约可以收到35000元场租。外加餐饮、住宿和群演的费用,基地里一部短剧的收益预估在7万多元左右。”欧阳杰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天内多部剧同时开拍,收益将非常可观。

近年来,微短剧成为影视领域快速发展的新业态。与传统影视相比,微短剧制作成本低、传播效率高、叙事节奏快,让不少观众表示一看就停不下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

如此庞大的市场,让欧阳杰和团队看到了持续扎根东莞做微短剧产业的希望。春节后,基地一直在搭建东莞短剧产业的周边生态,与上下游配套企业开放式合作,共同推动基地建设和发展。

“场地出租并不是我们全部业务,还包括MCN、演员培训班、演员海选等。”欧阳杰说,依托东莞各领域对于微短剧的市场需求,与其现有的AI、元宇宙技术深度融合,基地希望构建覆盖剧本孵化、拍摄制作、智能剪辑、发行投流的全链路生态体系。成为连接创作者、MCN机构、流量平台与消费市场的价值枢纽。

东莞文旅借助微短剧“破圈”

导演张洪铭前段时间在基地结束了一部微短剧的拍摄。从传统影视公司向微短剧行业转型,他一直在探索如何链接更多领域。“现在我们和一些地方合作创作文旅短剧,以此助推当地文旅行业的发展。”张洪铭说。

这与欧阳杰的思路不谋而合。欧阳杰介绍,目前东莞已经将可园、粤晖园、植物园等公共景区免费开放给基地使用。“大家会在我们制作的很多微短剧里面看到东莞的文旅元素。基地也在探索通过政府搭台、文旅引流、品牌买单的方式,扶持创作更多优质文旅短剧”。

去年开始,国内微短剧以井喷之势迎来快速发展。进入2025年,精品化已成微短剧的行业共识。国家广电总局推进“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为探索精品化指出了一条道路。不少城市和乡村探索以微短剧撬动文旅宣传,一批作品在引领微短剧精品创作和赋能拍摄地文旅产业发展方面的实践初见成效。

欧阳杰认为,微短剧不能只是爽剧,竖店希望能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挖掘,讲出独特的故事,让微短剧走得更远。“未来短剧的流量密码大部分将在文旅题材上,具备在地文化、情感共鸣、品牌共创、故事沉浸式体验的产品,一定会成为爆款。”欧阳杰说。

当前,竖店短剧基地正在致力于构建“短剧+品牌”“短剧+文旅”深度融合的服务生态,为品牌提供全链路定制化解决方案。同时,基地希望借助早年在元宇宙技术上的投入,利用数字人、AI微短剧等方式,制作东莞城市文旅精品微短剧。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自“微短剧+”行动计划开展以来,各地以“文旅+微短剧”形式助推了一批又一批取景地跟随微短剧的热播“出圈”。有关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近三成用户会因短视频、直播去某地旅游,这种“种草效应”正是文旅微短剧的价值所在,也是以微短剧为媒讲好文旅故事的现实需求所在。

如芒果TV推出的微短剧《那个重逢的夜晚》入选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公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二批推荐目录。播出后,该部短剧更凭借出色的口碑、引人入胜的剧情持续吸引关注,也让取景地福建平潭迎来文旅“泼天富贵”。该剧相关短视频在抖音平台播放量超6亿,为各地探索以“微短剧+”模式,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绝佳借鉴样本。

今年,东莞提出要创新打造“湾区周末IN东莞”文旅活动品牌,讲好东莞红色革命、潮流活力、制造美学、体育强市的故事,打响“湾区周末IN东莞”品牌知名度,吸引八方来客“游在东莞”。

在此背景下,东莞需要思考如何借助微短剧这一新机遇,让取景地成为网红打卡地、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形成“观看—打卡—消费”闭环。同时,也需要在讲好地方故事基础上强化产业支撑,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打造沉浸式文旅新业态,孵化文创产品,进而拓展文旅消费,让微短剧更好地赋能地方文旅。

值得留意的是,竖店之外,东莞近期还于近期引进DNEG 360 x Dimension虚拟制作影视基地项目、国漫探索训练营项目2个文旅产业项目。其中,DNEG 360 x Dimension虚拟制作影视基地项目将打造约9万平方米的影视特效基地。通过打造“影视+旅游”体验区,项目预计每年吸引游客及影视剧组超50万人次。

SFC

本期编辑 刘雪莹

21君荐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