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鼓声阵阵,挥桨激浪,在这里,我们也忍不住想为选手喝彩。

不仅是这样的竞赛吸引目光,在这座被誉为“全国龙舟之乡”的城市,龙舟文化正以传统民俗、比赛竞技、文创产品等不同形态,向全世界讲述着中国非遗故事。

一提到“造船”,今年已经88岁的李保安就会从寡言变得健谈。 六十多年,李保安一直坚持用传统的榫卯嵌合工艺,一条大小一样的龙舟采用不同材质,花费的时间也不一样,最短两个月,长的可能需要半年以上。

李保安还会根据龙舟队员体形,量身订造龙舟,广州亚运会的中国队训练龙舟也是出自他手。“三水李保安造”,如今成为岭南非遗技艺的一大“金漆招牌”。

如今岭南龙舟已经以竞技的姿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赛事。李保安的心愿成了现实。

佛山这间工厂创新性地将传统陶艺和龙舟文化融合,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这个不到20厘米的小龙,如今在国外可是一龙难求。

画面中的大湾区青年用数字化研发文创产品,他们对龙船的结构部件进行3D扫描,激光雕刻成一块块模型板,成为一组可以自行拼装的模型,让大家动手体验“造”龙船的乐趣。如今,这些非遗文创已经出口到澳大利亚、美国、毛里求斯等地。

端午期间,中国龙舟吸引着海外内游客来打卡,感受岭南民俗的魅力。

南音音乐会 古韵袅袅传四海

说完龙舟出海的故事,我们再来认识一项同样走出国门的非遗。

端午假期期间,福建开演了一个南音专场“音乐会”,座无虚席,这场“音乐会”到底有什么独特魅力?我们再去看看。

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目叫作《百鸟归巢》,优美的曲调,结合现代的节奏,令人回味无穷。

台上这位年轻的演员,去年不仅登上了春晚舞台,还前往美国纽约进行南音表演。

泉州南音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也被称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这两年,不仅多次去到东南亚和欧洲展演,还前往联合国总部进行了交流演出。

非遗走出国门 如何从“走红”到“长红”

非遗在海外“走红”是好事,但采访中记者发现,能够“长红”的却不多。如何让非遗不仅走出去,还要走得远、走得稳呢?

这个外观像龙舟一样的瓷坯是工艺美术大师张明贵专门为端午节制作的。他告诉记者,这件富有中国特色的创意产品采用的是德化瓷器传统工艺,已经被一位海外客户预定了。

作为出海的先行者,德化陶瓷的跨洋之旅并不是一帆风顺。当地陶瓷办的数据显示,虽然去年德化陶瓷出口超过300亿元,但大多是节庆礼物、厨房用品,真正有中国元素的不到十分之一。

张明贵告诉记者,普通的艺术陶瓷,海外接受度其实并不高,所以他创新性地融入更多中国元素,希望有所突破。

同样在探索创新的,还有郑鹏飞。这一个个造型各异的储钱罐,也是用德化陶瓷工艺制作的,然而最初一推出却碰了壁。

在一次次试错中,郑鹏飞得以逐渐扩大海外业务,还在德国设立了研发中心,让精美的中国陶瓷从德化出发,向全球传播。

如今,德化陶瓷正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还成为时尚潮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央视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