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墨西哥城7月25日电(记者缪培源 吴昊)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第二大经济体。随着近年来“近岸外包”概念兴起,墨西哥成为全球投资热土,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企业前来投资建厂。
然而,无论墨西哥还是外国企业,要想成为近岸外包的赢家,仍需直面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构成的挑战。
美墨“近岸外包”火热
墨西哥蒙特雷市距墨美边境口岸拉雷多200多公里,从这里驱车几个小时就能到达美国得克萨斯州,因此成为众多外国企业投资墨西哥的落脚地。
由于外企入驻,蒙特雷市近年来大量开发工业地产,如今空置率低于2%。以当地的北美华富山工业园区为例,这里已经形成中国优势产业在北美的产业集群中心与制造出口基地,规划面积8.5平方公里的园区如今一席难求。
在蒙特雷市内,地产广告也多标注英语、韩语和中文等。一家金融机构的董事长洛伦索·巴雷拉对新华社记者说,自己每个星期都会和中国、韩国或者日本企业家会晤,他们都想在这里开公司或工厂。
蒙特雷市近年的发展势头可谓墨西哥近岸外包热潮的风向标。“近岸外包”是供应链领域的专业术语,特指企业将业务外包给地理、时区、语言相近的邻国或邻近地区。近年来,受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以及地缘政治博弈等因素影响,美国逆全球化而动,以“化解供应链的脆弱性”为由头,鼓励以近岸外包取代离岸外包。作为美国的邻国,墨西哥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墨西哥经济部今年7月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外国企业宣布143笔对墨投资,涉及金额454.64亿美元,将在墨西哥创造约6.3万个工作岗位。上述投资预计将在两到三年内到位,其中53%的投资将流向制造业。
经济部先前的数据显示,墨西哥2023年全年吸引创纪录的外国直接投资360.58亿美元,其中来自美国的直接投资最多,占比达到38%,其后是来自西班牙和加拿大的投资,占比均为10%。
美墨贸易额随之大幅提升。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从墨西哥进口商品总额同比增长5%,达到4750亿美元,墨西哥20多年来首次超过中国,成为美国进口商品的最大来源国。特斯拉、波音、惠而浦等一批美国制造业企业近年来纷纷宣布将在墨西哥建厂或加大对墨西哥的投资,助推近岸外包热潮。
中国品牌成为墨商场“标配”
墨西哥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墨西哥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伴随美墨近岸外包热潮,不少中国企业顺势进入墨西哥。
记者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观察到,中国智能手机、家电、汽车等产品的性价比优势显然得到墨西哥市场认可。华为、小米店面已经成为墨城大多数高级商业中心的标配,周末店内客流如潮;美的、TCL、海信等中国品牌家电在大部分商场都摆在显眼的位置供消费者挑选;比亚迪汽车、宇通巴士等中国汽车在墨城街头屡见不鲜。
除了直接将商品卖到墨西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加大对墨西哥市场的投资,寻求在当地建立生产线。比亚迪、上汽名爵、奇瑞等中国汽车品牌都已披露在墨西哥建厂的计划。
墨西哥是签订贸易协定最多的国家之一,截至2023年年底与全球约5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3项自由贸易协定。
据墨经济部数据,2023年中国对墨西哥直接投资排在第17位,少于以色列、意大利、卢森堡和瑞士等。不过,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墨西哥-中国研究中心认为,中国的实际直接投资比公布的数据要多。该机构研究员恩里克·杜塞尔·彼得斯解释,墨经济部根据企业的注册地判定投资来源,而不少外国企业则通过在海外设立的子公司投资墨西哥。例如,一家韩国企业通过其美国纽约子公司进行投资,这笔投资会被视作来自美国的境外直接投资。
墨经济部2023年底公布的跨国企业在墨投资公告内容显示,跨国企业2023年在墨西哥共发布378项投资公告,涉及未来两年流向墨西哥的外国直接投资1107亿美元,其中美国最多,中国位居第二。
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岸外包为墨西哥带来重要发展机遇,墨西哥政府为此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不过,也要看到,近岸外包的快速兴起,也让墨西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三大短板暴露得更加充分。
首先,墨西哥能源转型慢,供电稳定性不足。2023年,墨西哥约78%的电力来自化石燃料,在北美和南美主要经济体中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最高。天然气发电约占墨西哥总发电量的57%。由于国内产量有限,墨西哥大部分天然气依赖从美国进口,是美国天然气第一大买家。墨西哥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来自美国的天然气日均进口量增长7.8%,达到创纪录的1.74亿立方米。
其次,墨西哥治安问题堪忧。据墨西哥国家地理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墨西哥凶杀率约为每10万人12起,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高速公路抢劫和勒索频发也是目前墨政府着力解决的难题。
第三,墨西哥虽然劳动力资源充足,但缺乏高端人才。目前墨西哥劳动人口中仅四分之一是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毕业。据墨西哥D&M律师事务所预测,近岸外包未来三年将给墨西哥创造11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18%为管理层岗位,但墨西哥这方面人才显然不足。墨西哥政府虽然出台多项举措加强人才储备,但短期内难以完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