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天38分钟。

这是不久前从广州启程的大湾区首列“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的开行时长。沿线到达的每个重要节点,都有准确到分钟的到达时间。

跨越欧亚大陆,途经多个边境口岸,这趟列车的万里征途,却能实现一分不差,准时到达,车次、线路、班期、运行时间都能实现可视化。

不要小看“卡点”到达的意义:精准时刻的运行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产品供应,沿线客户也能够按照时间表组织生产、物流贸易乃至资金周转,更重要的是,全程运行时间节省至少30%。

对于广东外贸人而言,想方设法“拼速度”、抢订单的故事并不陌生。

这几天,以广东外贸重镇东莞奋斗史为背景的音乐剧《东莞东》开始了全国巡演——改革开放以来,有超过2亿人在东莞工作、生活过。东莞东火车站正是他们南下打拼的第一站。借这个机会,东莞邀请建设者们“故地重游”,以城之名,致敬时代奋斗者。

音乐剧背后,有这样一个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之初,东莞从承接香港纺织、箱包等传统制造业起家,形成以代加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外贸订单纷至沓来,“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说法不胫而走,实现了从普通农业县到“世界工厂”的蜕变——正是这2亿名“打工人”拼出了“世界工厂”的最初效率。

时隔40年,产业线上轰鸣声依旧,东莞和香港这对外贸搭档合力“拼速度”的模式却有了新变化。

今天,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成为东莞外贸主流,这也对航空运输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于是,东莞、香港和黄埔海关打破粤港澳间制度壁垒,“借”起了大湾区融合的“东风”:东莞出口货物先在内地空港中心完成安检和航空打板,随后通过水路直接运输到香港国际机场装机运往全球,由此实现出口航空货物“直装”和进口航空货物“直提”。这也让东莞出口商品得以直达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效率大幅提升。

从单纯靠人力叠加昼夜赶单,到依靠制度创新实现“拼速度”,以快制胜的故事在这里又有了“功夫在诗外”的新注脚。

有关“快”的故事不止于此。

今年,正是中国跨境电商十周年。而从2015年开始,广东跨境电商规模以年均增速71.4%的速度快速成长,如今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十年间,广东传统企业在出海冲浪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在需要和全球潮流竞速的跨境电商行业,只靠速度去塑造优势的打法已经“跟不上”了。

变化先从最传统的纺织服装行业开始。这几年,“小单快反”成为很多广东先“触电”的纺织服装企业口中的热词:企业通过小批量多批次生产产品,增加供应链弹性,快速应对市场变化。

“小单”的实现自有广东传统制造业深厚的生产实力加持,“快反”却借力于这几年产业链数字化水平的整体跃升——从原料到库、订单下达、排产、成品入库等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精打细算,倒逼着产业链上每一个企业都得跟随瞬息万变的市场“动”起来。

“爆款”的诞生背后,往往有一条被“爆改”的柔性产业链。随着新质生产力不断涌入外贸新业态,“拼速度”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变化:从订单响应速度转化为主动布局市场速度,用“柔性”产业链应对“刚性”的市场变化。

就在大湾区“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开行仅半个月,中欧跨境电商班列又从广州铁路物流中心增城铁路物流园开拔前往德国汉堡。“上新”的专列,打破了以往物流园中欧班列只做批量出口货物的传统模式,通过电商货物集拼归类和检疫检验,通关效率再次刷新。

一前一后的两列班列,就像广东对外开放的步伐。前者,确保了跨越万里稳定、精准的对接,代表了大湾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可靠、高效的传统;后者,则紧抓跨境电商的时代脉搏,将“广东制造”的精华灵活、快捷地送往全球每一个角落。

这当中,既有广东外贸不断灵活创新、加快走向全球的速度;也有广东不断用制度性开放、融入世界的智慧。广东人应对错综复杂的外贸挑战的态度,或许可以用前些时间网上挺火的一句话概括:

“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

(总台记者 朱子荣 黎冠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