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内陆国顾名思义就是指全部国土位于内陆而没出海口的国家。全世界一共有蒙古、老挝、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尼泊尔、不丹、白罗斯、摩尔多瓦、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卢森堡、塞尔维亚、北马其顿、梵蒂冈、圣马力诺、安道尔、埃塞俄比亚、南苏丹、中非、乍得、尼日尔、马里、布基纳法索、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马拉维、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斯威士兰、莱索托、巴拉圭、玻利维亚44个内陆国。
这其中亚洲有12个内陆国、欧洲有14个、非洲有16个、美洲有2个。当然这是指的联合国承认的主权国家。目前世界上某些地区形成了事实上独立的政治实体,但由于不属于联合国承认的主权国家,所以这里并没将其计算在内。此外还有一些私人建立的微型国家同样没得到联合国的承认,所以这里同样不将其计算在内。全球43个内陆国中莱索托、梵蒂冈、圣马力诺三国是被邻国国土完全包围的国中之国;蒙古、不丹、尼泊尔、摩尔多瓦、斯威士兰、安道尔、列支敦士登七国被两个邻国的国土所包围;剩下34个内陆国的国土则是被周围两个以上的国家所包围。
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内陆国是156.65万平方公里的蒙古,苏联解体之后272.49万平方公里的哈萨克斯坦已成为全球面积最大的内陆国。全球人口最多的内陆国是有上亿人口的埃塞俄比亚。只有0.4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00的内陆国梵蒂冈是全球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主权国家。在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星球之上有70%以上的面积是海洋,陆地面积以及内陆水域加起来还占不到30%,而且海洋在地表是相互连通为一个整体的。
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有一公里的海岸线就可以进入海洋。进入海洋也就意味着可以到达海洋中的任何地方。通过海洋可以到达150个国家的家门口。这是世界上沿海国家的数量,而到不了的就是上文所说的44个内陆国。内陆国由于领土完全被陆地所包围,所以不能享受渔业等重要的海洋资源,在参与国际航运贸易时也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所以内陆国往往比沿海国贫穷。当然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卢森堡等少数内陆国根据本国自然条件和国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全世界人类发展指数最低的12个国家中有9个都是内陆国。
当然内陆国无论发达与否都共同面临着如何通往海洋以及如何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的问题。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国际上就出现了关于内陆国是否可以有自己的海商旗这样的争议。这又进一步延申出悬挂内陆国海商旗的船舶是否可以在海上享受航行自由的问题。1921年《承认无海岸国家悬挂船旗权利的宣言》承认在无海岸国家的领土内注册的船舶可以悬挂该国旗帜。1958年第一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所制定的《公海公约》承认内陆国有自由进入海洋的权利:要求位于内陆国和海洋之间的国家给内陆国以过境自由,同时给悬挂内陆国国旗的船只以进入海港和使用海港的便利。
1965年在联合国主持下签订的《内陆国家过境贸易公约》承认内陆国有通达海洋的权利。该公约规定:各国应准许内陆国在相互的基础上自由过境,但被过境国有权确保这种权利的行使不损害其合法利益。被过境国应不对内陆国的过境运输征收关税或捐税,应简化申报手续,便利运输,避免迟延,在入境或出境港设立自由区。但缔约国可以因安全、卫生等理由限制人和货物的过境。1982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制订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内陆国应有权出入海洋;为此目的内陆国应享有利用一切运输工具通过过境国领土的过境自由。
与此同时规定行使过境自由的条件和方式应由内陆国和有关被过境国以双边或区域协定予以确定。过境运输应无须缴纳任何关税、捐税或其他费用,但为运输提供具体服务而征收的费用除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还规定:悬挂内陆国旗帜的船舶在海港内应享有其他外国船舶所享有的同等待遇。此外内陆国应有权参与开发同一区域的沿海国专属经济区的生物资源的适当剩余部分,但这种参与的条件和方式应由有关国家通过双边或区域协定加以规定。内陆国尽管享有在沿海国领海的无害通过权,但具体的过境方式需要与沿海邻国协商。
在所有内陆国中双重内陆国出海所面临的难度是最大的:所谓双重内陆国是指被其他内陆国家所包围的内陆国家。这种国家不仅自己是内陆国,与其相邻的国家也都是内陆国。所以双重内陆国要出海光与邻国达成协议还不够,至少需要与两个国家达成相关协议才行,相当于在“锁”上又加了一把“锁”。全世界一共只有乌兹别克斯坦和列支敦士登两个双重内陆国: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土被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土库曼斯坦五个邻国所包围,而这五个邻国无一例外都是内陆国。列支敦士登的国土则是被奥地利和瑞士两个内陆国包围。
列支敦士登公国诞生于1719年1月23日。在当时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内的一个邦国。从1871年德国统一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间内列支敦士登并非双重内陆国,因为那时作为其邻国的奥匈帝国并非内陆国。如今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地都曾是奥匈帝国的领土,所以那时的奥匈帝国是有海岸线的,奥匈帝国还曾一度拥有过排名世界第六的海军力量。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从奥匈帝国独立出来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地与塞尔维亚王国合并为南斯拉夫王国。奥地利由此失去了全部海岸线,而作为奥地利邻国的列支敦士登也变成了双重内陆国。
此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列支敦士登是全球唯一的双重内陆国,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乌兹别克斯坦成为独立主权国家才又诞生了第二个双重内陆国。尽管列支敦士登和乌兹别克斯坦这两个双重内陆国都面临出海问题,不过这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球44个内陆国中并不算低。二战之前的列支敦士登曾是一个贫穷的内陆小国,然而二战后的列支敦士登根据本国面积狭小、资源贫乏的特点发展邮票生产和旅游业,使之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以低税收政策和银行保密法促进金融业发展。列支敦士登周边的奥地利、瑞士都属于经济发达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出海口缺失的问题。
如今的列支敦士登虽只有160平方公里和3万多人口,却以阿尔卑斯山秀丽风光、避税天堂与高生活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50000美元以上)而著称。相比之下乌兹别克斯坦尽管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经济水平在全球44个内陆国中仍属于相对较高的。这主要是得益于乌兹别克斯坦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苏联时代奠定的工业基础。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支柱是所谓四金:黄金、“白金”(棉花)、“黑金”(石油)、“蓝金”(天然气)。乌兹别克斯坦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苏联时代奠定的工业基础成为了苏联解体后的12个独联体国家中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第四经济强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