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近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发布的一张歼-15T舰载机尾部照片引发热议。照片中,这架歼-15T明显换装了国产涡扇-10“太行”系列发动机的新型号——涡扇-10H,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公开亮相,不仅展现出我国在航空发动机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更宣告:中国海军未来舰载战斗机将全面摆脱对外依赖,进入国产“心脏”时代。
▲前不久央视公开歼-15T生产厂房的画面中,使用的还是俄制AL-31发动机
长期以来,歼-15舰载战斗机使用的是俄制AL-31F3发动机,俗称“三姨夫”。这款发动机虽然可靠、推力尚可,但终归是“舶来品”,并存在维修成本高、后勤供应链不自主等限制。而航母舰载机对于发动机的要求更为苛刻:需要具备耐高温、耐盐雾、快速加力响应和高可靠性等海上适应能力。歼-15T作为歼-15的最新改进型,自然也延续使用了这款AL-31F3。令人疑惑的是,歼-20、歼-16、歼-10C等先进战机早已全面换装国产太行系列,为何歼-15T迟迟未“国产化”?答案其实很现实。
一方面,AL-31F3在早年一次性采购数量较大,库存仍然充足;另一方面,歼-15系列产量有限,为后勤统一考虑,继续使用该型发动机更便于维护、管理。但从中航工业晒出的那张歼-15T原型机(编号1518)尾喷口照片来看,歼-15T国产化的进程,已经开始由原型验证阶段迈向实战部署阶段。
▲此次官宣公开的新照片
涡扇-10H的出现是此次最大亮点。作为“太行”系列的新型衍生型号,它并不是简单的延续或升级,而是为海军舰载机量身打造的“海太行”。与陆基型的涡扇-10A/B相比,H型在多个关键方面进行了深度优化:
例如耐盐雾腐蚀性,发动机关键部件和尾喷口采用特殊涂层与材料,确保在高湿高盐海洋环境中长时间稳定运行;同时对推力进行了提升,涡扇-10H加力推力可达13.2吨,超过AL-31F3的12.9吨,推重比突破7,提供更强的起飞加速和机动能力;为满足舰载机在“复飞”时的快速加力要求,涡扇-10H具备极速推力响应能力,5秒内可完成从中功率到全加力的跃升;最后,通过优化尾喷结构,降低红外辐射信号,提高战场生存能力。
这些特性,正是舰载机发动机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也正因此,涡扇-10H被视为中国发动机工业突破“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节点。
▲歼-15T
尽管歼-15T原型机换装国产航发引起轰动,但目前在役和量产中的歼-15T仍普遍装备的是AL-31F3。原因很简单:现有俄制发动机仍有库存,而且尚能满足作战需求。此外,辽宁舰和山东舰现阶段仍以歼-15为主力战斗机,歼-15T与其需要混编运行,统一发动机型号能极大简化航母的后勤维护和培训负担。但这一状况并不会持续太久。随着库存消耗完毕、新舰载机批次逐步换装,未来在福建舰和新一代航母上的歼-15T将逐步统一使用国产涡扇-10H发动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动力全覆盖。换句话说,国产化的歼-15T尚处于“前夜”,而全面“海太行”化的舰载机部队即将到来。
歼-15T换装涡扇-10H不是简单的发动机更换,它象征的是中国航空工业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标志性事件。过去,中国主力战机长期依赖俄制发动机,一度成为发展的“卡脖子”难题。而如今,从歼-10C、歼-16、歼-20到歼-15T,我国新一代主战飞机几乎全部实现了国产发动机的装机应用。
尤其是涡扇-10H作为一款为海军专门研发的舰载型航发,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已经完全掌握了包括高温材料、数字控制、涡轮结构设计等一整套复杂技术体系,具备独立打造海空一体作战体系的能力。这不仅提升了中国航母舰载机的作战效能,更打破了西方国家对舰载航空动力系统的技术封锁,为海军强国战略注入全新动力。
▲歼-15DT、歼-15T、歼-35
随着歼-15T进入批产阶段,未来歼-35隐身舰载机也将成为国产涡扇发动机的重点匹配对象。据推测,歼-35初期可能仍使用改进型俄发或涡扇-13系列,但最终将逐步过渡到更先进的国产涡扇-19新一代大推力发动机。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海军的舰载航空力量,将实现从平台到动力系统、从雷达到武器系统的全国产化,构建起独立、安全、高效的蓝海作战体系。
歼-15T换装涡扇-10H发动机的公开亮相,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中国航空工业跨越式发展的缩影。这一变化,标志着国产航发正从“能用”迈向“好用”,从“替代”走向“领先”。当中国舰载战机全面搭载国产“心脏”翱翔于深蓝之上,我们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航空强国”,也就更近一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