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葬在汉代之前尤为流行,到汉朝的时候,这种残忍的陋习逐渐被废除。人们原本以为殉葬制度不会重现于世的时候,明朝再次启用了。为什么张美人会在这个残酷的制度下幸免于难呢?
明朝的殉葬制度,从朱樉死后开始。朱元璋心疼自己的儿子,在朱樉死后,下令让两位王妃殉葬,这是明朝殉葬制度的开端。但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在朱元璋死后,后宫大批的妃子和宫女被迫殉葬。
明洪武三十一年,七十一岁的朱元璋重病不起,最终与世长辞。在离世之前,朱元璋曾写下遗诏:
“朕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死之日,天下毋妨嫁娶。丧葬从简”。
虽然遗诏中提到丧葬从简,但朱元璋真正的想法,是想要恢复被废除的人殉制度。为了尽快实行,他还曾和大臣们讨论过殉葬妃子的人选。
在朱元璋死后,宫中开始着手准备殉葬之人。“上崩,宫人妃嫔皆不得免殉”,后宫的妃子、宫女没有特殊的理由,全部要被拉去殉葬。能够免除殉葬,保全性命的,只有膝下有皇子,或者是皇子的养母。只要满足不了这个条件,即便是后宫品位高的妃子也只能接受殉葬的命运。
在明朝的《彤史拾遗记》中记载,朱元璋的妃子一共有四十六名,除此之外还有数十位宫女。四十六位妃子中,除了比朱元璋早去世的两位,剩下的全部都是在朱元璋死后,被集体拉去殉葬的。这还仅仅是妃子的数量,殉葬的宫女还有不少。
宫中的太监分别去寻找需要殉葬的妃子。为了防止意外,所有的妃子都要用细绢捆绑住双手,还由皇帝的亲兵和侍卫亲自押送。
四十六名妃子聚集在同一个大殿内共同用膳,桌子上摆着一道道美味佳肴,但这一顿饭无人能吃得进去。等时辰一到,这将成为妃子们生前的最后一餐。
关于这些嫔妃和宫女的陪葬方式,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这些嫔妃和宫女是被吊死的。在殉葬那天,她们被集中在一个房间里,房间里安放了与殉葬人数同等数量的太师椅,每个太师椅的上方都悬挂着七尺白绫。在太监和侍臣的逼迫下,她们被迫将自己的头伸进白绫结成的套扣内,然后用脚推开太师椅,最终窒息而死。
另一种说法是,这些嫔妃和宫女是被注入水银而死的。在执行命令前,她们被一种药物催眠至昏迷状态,然后有人在她们的头部切开一块,将水银倒入其体内,导致她们中毒身亡。虽然这种方式能保证她们的外表看起来像是睡着了,但实际上是非常残忍的。
在“一片和谐”的场景下,这些妃子用完了膳,紧接着在殿内听到的就是响彻云霄的哭喊声。除了在场的太监和亲卫,没有人会知道这些妃子究竟有多绝望,即便在史书中有记载,也会写到“为皇上死,死得其所”。
然而,并非所有没有生育过的嫔妃都被要求陪葬。例如,张美人因为是宝庆公主的生母,所以被特赦不用殉葬。正因为有了宝庆公主,张美人才能在朱元璋死后逃脱被迫殉葬的厄运。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随着宫中传出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67岁高龄的明太祖朱元璋迎来了自己的第16位女儿——宝庆公主。宝庆公主的生母正是朱元璋的众多妃子之一张美人张玄妙。
作为后宫众多嫔妃中的一员,张玄妙仅是一位美人,地位低微。因此,当初怀孕时,她特别希望能为朱元璋生下一个儿子。这样一来,儿子一旦被封为亲王,自己母凭子贵,也好安享尊荣。
当生下女儿后,张美人心里多少有点失望,但转念一想,后宫那么多妃嫔,许多人连一儿半女都没有,注定孤独终老。与她们相比,自己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更何况,不论是女儿还是儿子,都是自己的,身为母亲,哪有不爱自己子女的呢?因此,张美人还是将女儿抚养在身边,百般宠爱。
可能张美人怎么都想不到的是,正是有了这位当初令她略感失望的女儿,在3年后的那一天免于一死。据相关记载,宝庆公主作为最小的女儿,深得朱元璋的宠爱。宝庆公主在父亲和母亲的关怀下,度过了一段幸福的童年时光。
朱元璋刚去世,内侍就拿出并向一众跪倒在病榻前痛哭的妃嫔们宣读了他留下的遗诏:内宫中所有嫔妃,以及曾经侍寝的宫女,一律赐死殉葬。念及宝庆公主尚且年幼,特留其母张美人,将之妥为养育。
听完遗诏,一众妃嫔对死亡的恐惧感顿时涌上心头,开始号啕大哭,有些甚至数次哭晕过去,但一切已于事无补。三天后,大明后宫,几十名妃嫔和十数名曾经侍寝的宫女在一片哀嚎声中被迫自尽为朱元璋殉葬。而张美人则因宝庆公主而免于一死。
当初曾因生下女儿而感到失望,可转眼却因有这个女儿才幸免于难。想来张美人也会因自己当初的失望而感到阵阵惭愧,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祸兮福所伏吧!
好在到了明英宗时期,因为他宽厚仁德,在临终前下令废除了殉葬制度,“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这才再一次终结了这种违背人性的不合理制度。在明英宗之后,明朝的皇室成员再没有出现要为皇帝陪葬的案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