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天,来找老何咨询烂尾楼/楼宇质量的朋友真是不少,其中一个朋友自己就是搞地产出身,另一位的老婆就在住建局工作,没用,还是陷进去了。
人世冷暖,感慨良多。老何写楼市的文也不少了,今天就结合历史,从更宏观的视角讲讲,悲剧发生后的善后问题。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叠加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美国的经济和财政有些吃力。
为了刺激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美联储开始降息印钱,截至 2003 年6月,经过13 次降息,利率从 6.5% 降至 1%,达到 46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也开始推行“居者有其屋”政策,通过减税、降低贷款标准等手段鼓励民众买房。首付比例不断降低,甚至可以零首付;房贷机构也开始对那些无工作、无收入、无资产,没有稳定还款来源的客户发放房贷。
这种贷款人信用等级低、风险大的贷款,就是次级贷款。
根据美联储和 CEIC 的数据,截至 2006 年,全美按揭贷款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 72.5%,次级贷款的百分比接近 15%,规模达到 1.67 万亿美元。
在此基础上,许多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收益,开始将这些高风险的次贷打包成金融衍生产品,然后卖给市场。类似于高息P2P,投资者当然不知道背后都是这些次级贷款。
此时,穷人贷款买到了房,投资人拿到稳定的投资收益,银行赚管理费、利率差,皆大欢喜。就算偶尔有人不还贷,只要房价一直在涨,银行把房子收回拍卖了就行。
但是,伴随着经济复苏及风险的积累,美联储从2004年开始了加息。普通人的收入因加息、经济增速放缓而下跌的同时,房贷的利率反而提升,次贷违约数开始增加。
伴随着法拍房增加,房价走势开始向下,美国人对房价永远上涨的信仰也逐渐破灭。本来还得起贷款的普通人在房价下跌之下也开始主动断贷,要求银行收房,及时止损。
由于房市、房贷开始踩踏式崩盘,由房贷打包的金融产品自然也随之崩盘。发贷款的银行、给银行存钱的个人和机构、买金融产品的机构和个人都拿不到钱了,于是新世纪金融、雷曼兄弟、贝尔斯登接连破产,房利美和房地美申请破产保护,金融危机爆发。
2008年,奥巴马上台,开始动用国家力量救市:财政层面出台了1680亿美元的减税法案、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纾困法案、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案等诸多救市法案;金融层面则开始了疯狂的量化宽松(印钱)。
简单计算,这些财政救市方案的金额已经高达1.66万亿美元,约为GDP的12%,直接引发了美国财政赤字的飙升;随后的量化宽松仅第二轮就给世界带来12.5%的通货膨胀,各国纷纷谴责美国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
然而,纵使投入了这么多资源,这场危机仍然让近500万家庭失去了房子,4500多万人靠食品券生活。
与此同时,金融资本家们的资产在危机中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资产增长超过了三成。
如今,类似的剧本发生在了自己身上。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最近几年,房市泡沫戳破,一些房企暴雷之后的烂尾楼收尾。
无论是金融系统通过白名单输血,还是国企接盘,甚至治理亲自用财政资金注资,本质上都是用来自全民的存款、税收解决问题。
而那些现在还苟着没有暴雷的大房企,情况也不容乐观。
以最近爆出还款困难传言的某深圳著名房企为例。从2017年至今,当地国企便通过股权投资、债务融资的方式累计向该房企投入近950亿元。减去分红收益192亿,累计输血758亿。
那些没有国企身份、国资背景带来低融资成本、国资注资的民营房企,日子就更难了:
如今的经济形势和整体房价走势,房企运营和销售回款都在下跌。除了同债务人协商,进行债务重组之外,目前他们主要依靠金融的5000亿元纾困专项再贷款,以及保交楼资金的支持。
姑且不谈这些钱在窟窿面前是杯水车薪,用这些来自全民、属于全民的钱填窟窿是否正当,也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当初,美国国内的诸多民众都批评奥巴马政府,用来自全民的财政收入救助少数引发金融危机的大企业,指责奥巴马救市是“富人得利、穷人买单”。
此外,由于很大一部分救市资金是以政府债务的形式筹措的,这也引发了“透支未来、寅吃卯粮”的质疑。
08年,很多人以看笑话的心态看待美国的金融危机,认为这种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直到杠杆高耸,泡沫破裂,我们也掉入了他们踩过的坑。
面对危机爆发后的两难,各位可以思考一下,到底是救市,让这些本该淘汰的僵尸吞噬海量的社会财富;还是不救市,以短期牺牲国家金融稳定为代价,让泡沫一次性暴雷出清?
但无论做哪种选择,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美国雷曼兄弟的破产,以及……的历史经验都证明,在人性的疯狂面前,泡沫破裂无人例外。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