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包村制’有利于高效解决基层问题,让基层治理创新更有‘底气’。”

  在海沧区的山边社区,已有15家餐饮店加入了提供“爱心餐”的“爱心联盟”,为处在困境中的人们送去一份温暖

  作为全国设立最早、面积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大批台胞在海沧工作生活,成为海沧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颜之宏

  缩小城乡差别,是新型城镇化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福建省厦门市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作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作为一座城镇化率超过90%的东部沿海城市,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已成为厦门乡村发展的突出特点。

  2023年,福建省公布首批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试点县(市、区),厦门市海沧区名列其中。当地党委、政府通过多元交融、结对互融等方式积极作为,让群众在发展中收获幸福感。

台青小赖(右一)每周会与锦里村在地热心乡贤、设计团队举行侨史馆规划及内容补充会(2024年4月15日摄)   受访者供图

  乡村社会治理有“底气”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乡村人口外流,在以“熟人社会”为治理纽带的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真的太不容易了,好在结局是好的。”在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渐美村,村民老谢家新翻建的住房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

  老谢的房屋翻建是渐美村曾经的“老大难”问题。2017年,老谢提交了“房屋翻建”申请。然而恰逢相关政策调整期,旧房拆除后却没有获批翻建,老谢一家老小一直租房居住。

  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厦门海沧实行“领导包村制”,全区所有乡村均有区、街道两级领导干部挂点联系。

  得知老谢家的情况后,包村领导多次到他家走访,组织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研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经过多次深入沟通,各方最终形成一致意见。2023年12月,街道党工委会议研究通过,老谢家的房屋终于开工建设。

  “‘领导包村制’有利于高效解决基层问题,让基层治理创新更有‘底气’。”海沧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江平说。

  “我们在渐美村打造了‘渐美话仙馆’平台,村民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到这个平台来跟我们互动。”挂钩渐美村的区领导、海沧区副区长王继东说。针对村民反映的问题,他本人负“首责”,关系理顺了,事情自然好办了。

  文明乡村“炊烟袅袅”

  “你好,我想要一份幸福餐。”一位面容憔悴的中年男子走进位于海沧区东孚街道山边社区的一家餐馆,低声向老板说出了这句“暗号”。

  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就端了上来。“没事,都会好起来的,加油!”老板微微点头,送上自己的祝福。

  在海沧区山边社区,只要来客说出这句“暗号”,就能免费享用一份价值15元的“幸福餐”。目前,已有15家餐饮店加入了提供“爱心餐”的“爱心联盟”,为身处困境的人们送去一份温暖。

  山边社区曾是典型的城中村,这里以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为主线,引入优质社会资源。“我们向厦门城区学习了‘爱心餐’模式,让更多人感受到来自‘山边的爱’。通过爱心企业捐助,现在已经积累了300多份‘幸福餐’份额。”山边社区第一书记杨海翔说。

  缩小城乡精神文明差距,需要想方设法提升“城中村”居住人口的经济获得感。

  夜幕降临后,位于海沧区新阳街道的新垵村口人头攒动。这里的夜市有数十个小吃摊位,热闹非凡。就在不久前,这条通往村内的主干道曾因随意摆摊问题拥堵不堪,整条街道因脏乱差引发投诉。

  接到投诉后,村两委认真调研,最终在村部旁边选定了一块闲置绿化地块设立“摊规点”。“摊规点”是一种城市管理措施,旨在规范城市中的流动摊贩,通过设立特定的经营点,既满足了市民的需求,也规范了市容市貌。

  “将城区管理模式引入乡村,既让摊贩们保住饭碗,为新垵保留下一份烟火气,同时也能保持规范经营、环境整洁。”新垵村党委书记陈明峰介绍。

  设立“摊规点”后,老百姓“逛吃”环境更好了,摊贩们收入不降反增,村集体也获得了新增收入。

  海沧区委文明办负责人陈树云介绍,海沧区以农村地区为重点,以“一年试点引领、两年深化推进、三年总结提升”为目标,将全区29个行政村、村改社区以及保持农村状态的城市社区全部列入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试点。

  两岸交流绘就乡村新愿景

  将“幸福餐”引入山边社区的设想,最初源自几位台湾青年。

  “我们已在厦门工作生活七年,很明显地感受到厦门和台湾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这也给我们的乡村治理带来很多灵感。”作为台湾乡村规划师,台青张德暐深度参与了创建试点工作。

  作为全国设立最早、面积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大批台胞在海沧工作生活,成为海沧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

  “以爱兴家、以德治家、以俭持家、以廉保家。”在海沧区海沧街道锦里村内,林氏家训句句掷地有声。在锦里林氏的知名宗亲中,林朝英已成为两岸林氏的感情纽带。发掘这一历史人物生平故事的,正是来自金门的台青小赖。

  清康熙三十二年,锦里村的林登榜前往台湾定居,其孙林朝英为著名的书法家。林朝英于清嘉庆七年任光禄寺中书,是台湾民众中走上科举之路的佼佼者,曾创立“竹叶体”书法。

  “我主要从事文史传承的工作。”小赖告诉记者,通过多次往来两岸考证了解林氏家族历史,她发现林朝英的后代十分感念锦里村,她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两岸林氏沟通交往的桥梁。

  在锦里村的五年里,小赖与村民们打成一片,除了帮助村里修建侨史馆,她还组织编纂了有关锦里典范人物的乡土教材。

  与小赖类似,来自台湾台南的台青小郑,在青礁村打造了以闽南童谣为载体的社区书院;来自台湾桃园的台青小庄,组织渐美村的妇女们组成“活力美眉”团队,走上了在海南省举办的“最美乡村夫人”比赛舞台……一位位在厦门乡村浸润生活的台青,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谱写一段两岸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