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有百分之70的部分是被水覆盖着的,然而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仍有大部分地区处于极度缺水的状态。

这是因为,我们地球的海水并不能被生物所直接饮用,我们能喝的水称之为淡水,在全球水量中仅仅只占2%,这2%的淡水中还有七成被冰封在冰冷的南极。

这种淡水资源的稀缺性促使世界各国寻找解决方案,而海水淡化技术就是目前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将咸水转化为可饮用的淡水,有助于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8.45亿人缺水,海水淡化能否解困

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8.45亿人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35亿。特别是在中东、北非等干旱地区,淡水资源极度匮乏,海水淡化成为获取淡水的关键手段。

尽管地球表面百分之70成以上的面积被水覆盖,但其中97.5%是咸水,仅有2.5%的水是淡水。更糟糕的是,这2.5%的淡水中有接近七成被锁在冰川和永久积雪中,无法直接利用。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饮用水资源实际上仅占总水源的十万分之7。

中东和北非地区是全球最干旱的地区之一,这些地区的天然淡水资源极为稀缺,主要依赖地下水和有限的降水补给。然而,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水质恶化,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海水淡化技术逐渐进入科学家的考量范围之内海水淡化技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海水中的盐分去除,生产出符合饮用标准的淡水。

从蒸馏到石墨烯:海水淡化的科技进化

海水淡化技术可不是现代工业的专利,最早的海水淡化尝试是在3400年前,一些海边居民通过简单蒸馏获取淡水。具有一定功能的蒸馏装置被设计出来,并安装在远航船上以防止在航行中缺少淡水。

在历史上,被广泛认为是第一次描述海水淡化过程的人,是阿佛罗狄尼亚的亚历山大,他在公元2世纪晚期至3世纪早期评论《气象通典》时,描述了采用蒸馏海水的方式获得淡水的过程。

而现代海水淡化主要发展于上个世纪50年代,大致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以简单蒸馏方法为基础的起步阶段;来到21世纪,随着化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以反渗透、多级闪蒸、超滤、微滤等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

而现在,随着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的发展,纳米颗粒、石墨烯成为了海水淡化的新动力,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海水淡化技术和应用得到了显著的增长和创新。

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有反渗透法、多级闪蒸法和多效蒸馏法。

反渗透法通过半透膜在高压下将海水中的水分子和盐分分离,是一种能耗低、操作简单的技术。然而,它对预处理要求高,且半透膜易受污染。

多级闪蒸法则是通过在不同压力的闪蒸室内加热海水,使其部分蒸发成蒸汽后冷凝得到淡水。这种方法技术已经十分成熟,适合大规模生产,但能耗较高,设备投资大。

多效蒸馏法利用低压蒸汽或余热作为热源,在一系列压力递减的蒸发室中进行多次蒸发和冷凝,从而得到淡水。它的优点是能耗相对较低,淡化水品质高,但设备成本较高,需要稳定的热能供应。

除了传统的热法和膜法海水淡化技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兴的海水淡化技术也逐渐崭露头角。

新材料和纳米技术在海水淡化领域的应用,为提高淡化效率和降低成本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纳米滤膜可以更高效地去除海水中的杂质,石墨烯等新材料的应用则有望显著提升膜的耐用性和透水性。

从进口到自主

在全球海水淡化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面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中国积极投入资源和技术,致力于提升海水淡化技术水平,为解决水资源瓶颈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由于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淡水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海水淡化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

初期,我国主要依赖进口技术,通过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的海水淡化设备和工艺,逐步积累经验并实现自主研发。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我国在海水淡化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关键突破,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目前,我国在海水淡化技术方面的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内的多项海水淡化项目规模庞大,技术成熟。

例如,天津滨海新区的海水淡化工程,是亚洲最大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厂之一,每天可以生产20万吨淡水,满足当地居民和工业用水需求。

此外,浙江舟山、广东湛江等地也建成了大规模的海水淡化设施,不仅有效缓解了当地的水资源压力,还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宝贵的淡水资源。

我国在海水淡化技术方面的成就不仅体现在项目规模和产水量上,更在于技术的创新和成本的控制。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升级,国内的海水淡化成本已经大幅降低,部分项目的淡化成本甚至低于每吨1美元。

在海水淡化过程中,能量消耗是一个主要的成本因素。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引入高效的能量回收系统,有效降低了能耗。

利用能量回收装置将高压浓缩水的压力能转化为动力,重新用于推动海水淡化过程,从而大幅降低了整体能耗。这种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还减少了能源成本,使得海水淡化过程更加经济高效。

不仅如此,膜技术是海水淡化的核心,我国在新型膜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传统的反渗透膜虽然有效,但易受污染且更换频繁。

我国研发的新型膜材料,如石墨烯氧化膜和纳米纤维复合膜,具有更高的抗污染能力和更长的使用寿命。这些新型膜材料不仅提高了海水淡化的效率,还减少了膜更换的频率和成本,从而降低了整体运营费用。

除了传统技术的优化,我国还在积极探索新兴海水淡化技术,以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通过利用太阳能热能进行海水蒸馏,不仅节能环保,还特别适合阳光充足的沿海地区。此外,电容去离子技术也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这种技术通过电极吸附去除水中的盐分,能效高且适用范围广。

结语

目前,全球海水淡化产能从二十世纪初的每天不到0.3亿吨到如今的每天1亿吨,平均每年增幅百分之7海水淡化造水成本也从上世纪70年代的10美元/吨下降到目前不足1美元/吨。

中国目前拥有海水淡化工程123个,每日可淡化超过252万吨的海水,是世界上少数拥有海水淡化技术的国家之一。中国在海水淡化技术装备方面正从跟跑进入到跟跑和并跑的转型期,自主技术装备水平已然领先于世界。

在未来的蓝图中,海水淡化技术不仅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关键,更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项技术将更加成熟和高效,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让我们期待着,海水淡化技术能够带来的清新甘泉,滋润着每一个角落的土地,满足人们对于清洁、安全水源的需求。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