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刘钰 济宁报道

今年以来,济宁高新区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推动“一区多园”耦合发展。

工作人员工作中

重构园区布局 推动整合升级

济宁高新区围绕济宁市“231”产业集群布局,按照“产业链+专业园”集群培育理念,将产业园区数量精简为10个,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竞相突破的产业发展格局。济宁高新区建立2个功能园区以特定功能为核心,加快高端装备产业城和综合保税区2个园区建设,为济宁市提质扩能高端装备产业、建设辐射全省的保税物流集散枢纽奠定基础;3个专业园区以优势主导产业为核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医养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高地;5个属地园区以产城融合发展为核心,支持洸河街道、柳行街道等5个街道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与专业园区优势互补的新格局,推动全市域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工作人员工作中

优化机构设置 凝聚管理合力

济宁高新区建立专职管理机构、专业运营机构、服务保障机构互通融合、联动协作机制,汇聚园区共建共治合力。济宁高新区设立专职管理机构,构建“1+10”管理架构,由高新区园区发展服务中心对10个园区管委会进行统一指挥调度。济宁高新区建立专业运营机构,完善“党工委(管委会)+公司”体制,成立4个国有公司,承担开发建设、资本运营、双招双引等职能。济宁高新区在区财政金融局加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牌子,强化国资监管和风险管控。济宁高新区健全服务保障机构,按照开发区管发展、管保障、管保护、管安全的总体定位,设立区发展改革局、经济运行局、科技创新局等机构,推动聚焦主责主业。济宁高新区设立区应急管理局、发展软环境保障局、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等机构,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

工作人员工作中

完善职能体系 健全激励机制

济宁高新区按照“市域—区域—街区”三级架构,聚焦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等管理难点,建立各部门单位“要管、想管、能管”的内生机制。市域内厘清职责边界,健全完善“三张清单(职责任务清单、权责清单、职责边界清单)、两个机制(协调配合机制、职能运行监管机制)”,理顺高新区与市直部门、属地县市区、属地街道之间的职责关系,推动形成内部深度融合、外部高效配合的职能运行格局。济宁高新区区域内强化协作机制,合理配置园区发展服务中心与其他区直部门承担的经济考核指标,明确利益分配机制。济宁高新区强化园区管委会与属地街道协同联动关系,根据考核结果对街道考核予以加减分,向街道拨付属地园区运转经费。济宁高新区街区内强化赋权增能,赋予街道对园区管委会关键岗位人事任免征得同意权、对属地园区管委会人员的考核评价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