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刘文辉1935年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为何他没炸?

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中,除了红军的胆识和决心外,四川军阀刘文辉的行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虽然他明知泸定桥是红军的唯一生路,但为何始终没有下令把桥炸断呢?或许,这可以从刘文辉的战略思维和政治立场中寻找答案。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红军在四川西部地区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抉择。他们决定从这里出发,向北前行,但面临着四川军阀和国军部队的围追堵截。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红军必须冲出敌人的包围圈。

然而,出发的时间却是在五月份,正值大渡河一年中的汛期。翻滚的河水成为了红军前行的巨大障碍,特别是在整个岷江流域两个月内,河水汹涌澎湃,形势极为危险。

大渡河是岷江流域最为凶险的河道之一,汛期更是让人胆战心惊。要渡过这样的河流,除了合适的渡河工具外,还需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形势十分严峻。

红军最初希望能够借助船只分批渡河。然而,国军早已预料到了红军的行动,并提前扫荡了周围能用的民船,使得红军面临着巨大困难。

当蒋介石得知红军已经到达大渡河前,感到非常开心。他希望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即历史上被围困在大渡河附近的太平天国领导人石达开的命运。这显示了蒋介石的野心和对红军的敌意。

面对这样的困境,红军只能寻找其他渡河方案,以躲避国军的围困。他们必须尽快找到突破围困的方法,才能继续北上执行战略。

大渡河一带的紧张气氛愈发浓烈,蒋介石的命令传达到每一个国军士兵,二十万国军从各个方向合围红军,意图将他们困在大渡河畔。此时,大渡河的对岸是四川军阀刘文辉的地盘。

刘文辉虽然不是蒋介石的直系部队,但蒋介石依然给他发去了电报,要求他配合国军一起“剿灭”红军。根据蒋的意思,刘文辉的任务是摧毁红军唯一的退路——泸定桥。

泸定桥作为四川境内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之一,对刘文辉来说意义非凡。它是连接各个重要区域的关键,失去它将严重影响四川的交通和军事部署。尽管如此,泸定桥最终没有被炸毁。刘文辉深知,无论红军的命运如何,战斗结束后,川西地区终将回到他和蒋介石的国军手中。

在这场战争中,国军确实是来围剿红军的。然而,当红军撤离后,刘文辉面临的将是蒋介石数十万嫡系部队的威胁。如果他炸毁了泸定桥,就等于自断一臂。一旦局势紧张,援军无法及时赶到,刘文辉将陷入困境。

权衡利弊之后,刘文辉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命令士兵拆除泸定桥的木板,以阻止红军过河。但泸定桥的铁链却必须保留。这一决定并非出于仁慈,而是为了自保。刘文辉明白,保留铁链不仅能确保泸定桥在需要时迅速恢复,还能在关键时刻为自己留下一个撤退的通道。

刘文辉深知炸毁泸定桥的后果,修复这样一座重要的桥梁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即使最终胜利,他也必须为修桥买单。泸定桥的建造历史悠久,每根铁索都重达两吨以上,即使在历史上最为繁荣的康熙年间,修建这座桥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刘文辉岂能不谨慎处理这笔开支,白白浪费钱财?这是他绝对不会做的事情。

蒋介石得知刘文辉的决定后自然心生不满,但他也无可奈何,刘文辉并不受他直接指挥。再说了,泸定桥现在也只剩下几根铁链,加上险峻的地形和洪水肆虐,红军想要过河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他们的估算出了差错。

毛主席带领着红军来到大渡河时,已经决心要跨越这条汹涌的大河。只是,前方有刘文辉的阻拦,后方有追兵紧逼,所以我们不得不分兵两路,一路攻击桥头,一路秘密渡河,以消灭刘文辉的守军。

夜幕降临,红一团开始向泸定桥进发,时间紧迫,每个战士都知道不能有半点耽搁。即使疲惫不堪,大家也竭尽全力。正是在这次行军中,红四团急行军240里,创造了世界纪录。

大渡河对红军来说是一道天堑,无法逾越,更何况泸定桥已经不复存在。刘文辉只在对岸放置了一个连的守卫,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红军居然凭借铁链成功渡河!等到刘文辉的机枪手发现红军时,子弹已经射出,但为时已晚。

刘文辉的守军见状,匆忙溃逃。而红四团的队员们则趁机冲向了对岸的火力据点,迅速解除了泸定桥对岸的威胁。随着刘文辉的部队溃逃,红军顺利过河,取得了关键胜利。

蒋介石愤怒难抑,他问刘文辉,红军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是如何能够以如此微小的伤亡冲过泸定桥的。然而,一切已成定局,责骂已经毫无意义。1936年红军胜利会师后,蒋介石也深知他的计划已彻底失败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深度好文计划#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