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集带动文旅过程的重点是挖掘文化内核、对内容创作创新和艺术追求精益求精。从这一点出发,精品长剧在叙事性、视觉表达上的优势明显,其实还大有潜力可挖。
读娱 | yiqiduyu
文 | 一实
在近年来“返乡剧”和“风光文旅剧”成为热潮后,地域特色成为了国剧创作的一个重要元素,如《去有风的地方》《我的阿勒泰》等剧对地方文旅热度的积极作用也极为明显。伴随文旅+微短剧热潮迭起,以及《黑神话:悟空》为小西天等文旅地创造的空前流量,影视剧创作的“文旅+”模式在日前被寄予了更多期望,也面临着其他内容形态的挑战。
近日,以反映西藏年轻人、当代都市生活为主题的现实题材剧《日光之城》在CCTV1、芒果TV、腾讯视频等平台播出,该剧由曾参与执导《大江大河1、2》的黄伟执导,周游、杨秀措、张桐、旺卓措领衔主演,目前21集已经更新完毕。
从播放热度来看,《日光之城》在台网两端表现差距较大,视听大数据显示其更新期间收视率基本稳定在2.3以上,排在周榜第一,酷eye数据也在前三,但网络端播放热度中规中矩,在芒果TV目前累计播放6亿,腾讯视频历史最高热度1.5万左右。
1
新鲜的《日光之城》又不够“新鲜”
《 日光之城》的题材是极为新鲜的,作品质量也称得上水准扎实,但在近年来开启的这波返乡、文旅+剧集热潮中,《日光之城》未能进入出圈的行列却也并不令人意外。
《日光之城》的“新鲜”,不仅在于聚焦西藏年轻人、现代化生活的这一主题,也在于作品的呈现对象和方式与以往不同。落墨于西藏的知名影视作品中,《冈仁波齐》是呈现伪纪录片形式的朝圣之旅,万玛才旦导演的《塔洛》《气球》《撞死了一只羊》《雪豹》则侧重于地域传统与当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可可西里》《一个和四个》则有人性和自然生态保护的主题。
总体来看,西藏题材的影视作品往往侧重于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等等更具神秘感的视角。而《日光之城》却倾向于让观众们看到熟悉的世俗化生活细节,在拉萨这座日光之城里,呈现日常化、烟火气的表达——
藏戏师父亲希望儿子考公、当医生,大儿子却想着怎么开启互联网创业打造本土品牌,而小儿子却想唱藏戏;剧中还有从上海主动要求回乡出差的白领,来自山东的社区书记,有着飞行员梦想的牧区女孩……
通过描绘拉萨这些年轻群体的差异化人生、职业、情感选择,《日光之城》其实是通过聚焦当下、用现实情绪拉近了作品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同时,地域文化特色和风光之美也是《日光之城》的另一项重点表达,藏戏、雪顿节这些文化遗产,朗县辣椒、察隅蜂蜜、岗巴羊、藏包子这些真正的地域特产通过剧集得以被更多人所熟知。
与《我的阿勒泰》一样,绝美的自然风光在《日光之城》中也尤为突出。剧中有大量的镜头展现了西藏之美,且有自己独有的阳光美学风格,每一帧画面都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以摄影入行的导演黄伟显然为这部剧的视觉呈现带来了不少独到之处,制作团队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镜头语言,捕捉到了西藏独有的光影变化,使得整部剧的绝大多数场景都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总体来看,《日光之城》是一部非常“稳健”的剧集,叙事流畅,主题正能量,服化道制作精良,整体没有特别明显的短板;但比起那些“出圈”的影视剧,《日光之城》显得平缓和套路,从情感表达到文化表达、剧情起伏均无突出长板,很难在网络舆论中占得一席之地。
想创业做直播品牌推广西藏特产的索朗,热爱藏戏的扎西,都市返乡的达珍,外地干部徐少杰,剧中年轻人的理想与传统桎梏之间的对抗是典型的剧本主题,但也是最容易陷入重复套路的路径。而令人惋惜的是,《日光之城》没能将地域文化特色真正深刻地融入这些叙事矛盾之中,导致明明是新鲜的题材,却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似曾相识”之感。
原因之一,是《日光之城》所涉及的内容表达过多,因此在地域文化普及和人物塑造等诸多任务难以完成,如“藏戏”是剧中重要的元素,但从作品的呈现来看并未真正有效展现出藏戏的震撼和独到美学,类似的“浅尝辄止”削弱了剧中人物行为的可信度;
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同类型题材的井喷导致同类型的人设过多重复——坚守本土同时发挥互联网优势的年轻人,返乡的白领高管,年轻的传统文化传承人,这些形象在《去有风的地方》《故乡,别来无恙》《另一种蓝》中已经反复出现。
如果《日光之城》是同类型中的“第一部”,也许会得到大众更多的兴趣。但作为后来者,剧作文本上的保守还是拖了那些绝美风光、悠久文化的后腿。
2
文旅+剧集不应该陷入“剧作重复”
《去有风的地方》以天时地利人和成功带火云南旅游热度,其效果是教科书级别的。但此后讲述北漂重回家乡景德镇的《另一种蓝》效果则不尽人意,虽有宋茜、周渝民、刘敏涛等一众明星参与,收视热度和口碑却双双低迷;
与《另一种蓝》播出同一时期,讲述年轻男女主角致力宁夏贺兰山葡萄酒产业的剧集《星星的故乡》也上线播出,郭涛、李乃文、王劲松等演技大咖纷纷客串支持,但播出热度却更加冷淡。
这两部剧都是接着《我的阿勒泰》播出之后,但所激起的市场反响却差距巨大。后者除了IP知名度的优势外,最根本的差异是有着自己独立的艺术表达、观点、审美,但无论是《另一种蓝》还是《星星的故乡》则“目的性”过于明显,最终结果却是达不到目的。
在“文旅+”热潮出现后需要规避的误区之一,或许就是不能让“宣传目的”盖过“创作规律”。
《去有风的地方》和《繁花》《我的阿勒泰》首先是优秀的剧集,然后才是治愈的大理、繁华的上海和唯美阿勒泰,地域特色是这些内容创作表达的支撑和土壤,但并非是作品细节和情感的一切。
但毕竟好故事难求,套路化在所难免。 但后来的创作者或许应该留意,尽量在剧作上避免碎片化、浅层化、形式化的误区——要挖掘出地域文化和环境真正的灵魂所在,而非标签化地仅仅做到呈现表层的一面。
而近两年基于“反内卷”、“逃避都市”而生的一系列创作太多,后来者也不应该继续停留于这一层。返乡回到县城其实并不能解决这一人群的所有问题,也未必一定和松弛、人情、质朴这些关键词永远挂钩,现实主义在文旅、返乡题材中的表现,相信还有许多角度可挖。
3
夯实长剧在“文旅+浪潮”中的价值
2024年国庆文旅市场极为火爆。据交通运输部数据,10月1日至7日(国庆节假期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20.08亿人次,日均28679万人次,比2023年同期日均增长达4.1%,相较于2019年同期增长高达23.1%;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国内出游7.6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5.9%,较2019年同期增长10.2%。
其中山西文旅因《黑神话: 悟空》火爆‘出圈’,小西天涌入巨量客流,虽然游客体验不佳但热度可见一斑。 同程旅行平台显示,今年十一假期山西旅游线上订单量持续走高,预计游客规模将达到全国前列,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超50%。
而另一边,今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微短剧+文旅也在今年进入了新阶段,因为创作门槛低,周期短,文旅+微短剧内容井喷的速率极快,多重利好因素加持下,微短剧几乎已经成为各地文旅宣传的“标配。虽然尚未出现代表性爆款,但在巨量内容的涌现下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除了游戏、微短剧外,网文市场居然也加入了“文旅+”的浪潮之中,近日,番茄小说在江西龙虎山启动了“番茄读旅季——2024年网络文学乡村文旅创作扶持计划,暨番茄小说第四届网络文学征文活动”,希望通过“网络文学+乡村文旅”的方式,引导更多青年创作者将二者结合。
与综艺、游戏、微短剧、网文这些多元内容形态相比,长剧在“文旅+”浪潮中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在2019年《长安十二时辰》带动西安旅游这一较早案例中,我们就能看到精品长剧带动文旅市场的效能之高,并且内容题材也不像大众想象中那般受限制,而《去有风的地方》《繁花》《我的阿勒泰》这些作品对地方文旅的带动同样是自然且有效的。
不难发现,剧集带动文旅过程的重点是挖掘文化内核、对内容创作创新和艺术追求精益求精。从这一点出发,精品长剧在叙事性、视觉表达上的优势明显,其实还大有潜力可挖。
THE END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