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5年4月,日本和中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早在2012年,日本前陆军自卫队少将矢野义昭就在《军事研究》杂志上大胆预测,中国可能在2025年4月对日本发动攻击,日本有成为“下一个乌克兰”的风险。
这话听起来挺耸人听闻,但因为他之前成功预测了2022年的俄乌冲突,大家对他的说法多了一份关注。
矢野义昭是谁?
矢野义昭是日本陆上自卫队退役少将,生于20世纪50年代,成长在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年代。他小时候就对军事和历史感兴趣,家里书架上全是二战和地缘政治的书。高中毕业后,他考进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靠着扎实的数学和战略分析能力,开启了军旅生涯。
在自卫队里,矢野从基层干起,80年代参与过和美军的联合演习,熟悉现代战争的技术和协作需求。后来还去美国军事基地交流,学了北约的指挥体系和信息化作战。
2000年代初,他升到少将,管过重要部队,重点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和装备现代化。退役后,他没闲着,转行当军事评论家,常上电视、写文章,聊钓鱼岛、朝鲜半岛啥的,分析挺接地气,观众缘不错。
2012年,他在《军事研究》上扔了个大炸弹,说中国2025年4月可能攻打日本,冲绳会是首要目标。这话一出,有人觉得他有远见,毕竟他之前预测俄乌冲突挺准;有人说他危言耸听,吓唬人。
他预测俄乌冲突时,分析了美国北约东扩和俄罗斯的反应,结果还真让他说中了,所以这次中日预测,大家没法完全当笑话听。
矢野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人,他的军事背景和对东亚局势的观察让他有点分量。不过,他也不是神仙,预测准不准还得看事实。眼下是2025年4月,中日还没打起来,但紧张气氛确实存在。
矢野预测的三大理由:有几分真?
矢野的预测不是拍脑袋想的,他提了三个核心点:钓鱼岛争端、防空识别区冲突、美国在亚太的战略布局。
钓鱼岛(日本叫尖阁诸岛)是中日关系里的一根刺。这堆无人岛在东海,19世纪末就争议不断。中国说自古以来是自己的,日本说有主权。1970年代,联合国报告说附近可能有石油和天然气,事儿就更复杂了。
2012年,日本政府把岛“国有化”,中国炸了锅,两国船只在附近海域对峙越来越多。到2020年,中国海警船在那儿巡逻的天数创了新高,日本海上保安厅也加码巡逻,双方军事味儿越来越浓。
矢野觉得,这地方就是个火药桶。他推测,2025年4月可能因为船只冲突擦枪走火,日本派自卫队增援,中国出动海军,然后就打起来了。
冲绳离得近,又有美军基地,容易成目标。现在是2025年4月,钓鱼岛海域确实常有摩擦,但还没到开战的地步。不过,局势紧绷是真,双方都不松口,谁也不想先退。
2013年,中国设了东海防空识别区(ADIZ),覆盖钓鱼岛,和日本的防空识别区重叠。日本不干,说中国单方面搞乱。之后,中日战机在东海上空碰面的次数多了起来。
2014年,两国战机差点撞上;2016年,中国战机拦截日本飞机,又闹了一波。每次这种事儿,都得靠飞行员冷静才没出大事。
矢野说,这空域太敏感,误判风险高。他担心2025年4月某天,两架战机对峙,一个失误就可能开火,然后升级成大战。现在看,几年来确实有空中对峙,但两国飞行员还算克制,没真打起来。
矢野还点了美国的名。美日安保条约规定,日本挨打,美国得帮忙。近年来,美国在亚太动作不少,冲绳和横须贺的美军基地加兵加武器,还常搞联合军演。
矢野觉得,美国可能想借日本遏制中国,暗中支持日本右翼势力,挑事儿。他提到,日本政府里有些右翼分子对华态度强硬,容易被美国当枪使。
2023年,中美关系本来就冷,日本夹在中间挺尴尬。矢野认为,这种三角关系可能让冲突升级。现在是2025年4月,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没减,日本右翼声音也没小,但还没证据说美国故意挑中日开战。
这三大理由听着有鼻子有眼,但也有反驳的声音。中日经济联系深,2023年贸易额3000亿美元,制造业、科技合作多,谁也不想打仗砸饭碗。
国际社会也在劝和,联合国、东盟都喊话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矢野的担忧有道理,可现实里大家都还算理智。
眼下局势咋样?
到了2025年4月,矢野预测的战争还没发生,但中日关系确实不轻松。钓鱼岛海域还是老样子,中国海警船、日本巡逻船你来我往,隔三差五就对峙一把。
防空识别区也没消停,战机相遇的事儿时有耳闻。冲绳的美军基地照旧运转,日本自卫队也保持警戒。不过,双方都没动手,克制是主调。
国际上,中美博弈还在继续。美国嘴上支持日本,但没真往火坑里推。中国这边,经济优先,打仗不是首选。
日本国内,民众对战争没啥热情,经济压力大,谁也不想折腾。联合国还在呼吁和平,东盟忙着稳住地区贸易,俄罗斯冷眼旁观,局势复杂但没失控。
矢野的预测挺吓人,可眼下看,更像是放大镜下的极端可能性。他拿乌克兰比日本,有点道理——地缘敏感、强国夹缝都像,但日本经济底子、国际环境跟乌克兰差远了。2022年俄乌冲突是多重因素叠加,中日现在还没到那份儿上。
2025年4月,矢野义昭说的中日开战没发生,日本也没成“下一个乌克兰”。矢野自己说过,他预测不是为了吓人,是想提醒日本加强国防。他退役后一直关注国家安全,算是老兵情怀。可这也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有点杞人忧天,甚至不自觉地加剧了紧张情绪。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