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崔丽丽案中我们该捍卫什么

□田蓉(宁夏大学)

2023年9月22日,天津某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商销售总监崔丽丽,因公司指派赴杭州出差。一场商务宴请后,醉酒的她被公司实控人王某强行抱入房间性侵。事发后,崔丽丽因创伤应激陷入记忆模糊,直至10月3日调取监控固定证据后才正式报警。2024年4月2日,王某因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然而在刑事判决生效后,崔丽丽尚在PTSD治疗期,公司却以“未遵守请假制度、累计旷工”为由,直接开除崔丽丽,将其推向更深的困境:舆论再次被点燃,部分网友无视监控铁证,以“醉酒放纵”“记忆矛盾”为由抹黑崔丽丽,用“不洁”等侮辱性词汇攻击其人格,更有甚者跑到其丈夫社交账号下,煽动“赶紧离婚”。当舆论代替法律,偏见掩盖真相,素养的高地、正义的帆船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细究企业开除崔丽丽这一行为,本质是将员工“工作期间遭遇性侵”的人身安全问题归为“个人私事”的错误认知。这种逃避责任的态度,不仅违背了企业对员工的安全保障义务,更变相给了网络恶意发酵的空间,在只闻其声不闻其名的互联网空间,部分网友将对事件的讨论扭曲为对受害者的“道德审判”。“赔偿到位就离婚”等无脑的非理性的言论泛滥,让公众对案件的认知停留在表层,只看到“明面上”的离婚话题,从而模糊了“职场性侵能否认定为工伤”这一严肃深刻的法律议题。

再刨其根本,这些杂音暴露出的不仅是部分网友的素质短板,更是社会认知的灰白:当受害者遭遇侵害,人们不应审视受害者的“行为是否完美”,忽视施暴者的“暴行”。当舆论被推偏,受害者的私人生活走上风口浪尖,正义将逐渐偏航。这时,社会认知需要被填色,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做到知识与素质并行。“知识”意味着了解“性侵案件中,受害者的醉酒状态绝非施暴者脱罪的借口”,也意味着明晰“工伤认定的核心是‘是否因工作原因受伤’,而非‘受害者是否完美’”;“素质”则是管住猎奇的心态与伤人的口舌,不做恶意揣测的传播者,不做二次伤害的施加者。

万幸的是,崔丽丽没有被舆论杂音击垮。她坚持维权,最终推动了国内首例职场性侵获工伤认定。正如崔丽丽所说:“这场官司是为千千万万个‘丽丽’而打,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这起案件的意义,早已超越个人维权,它是对女性劳动者权益的坚定捍卫,是对企业安全责任的强力警醒,更是对社会认知盲区的一次矫正。当制度进步能抵御企业的逃避行为,当社会理性能驱散网络的恶意杂音,才能真正筑起一道防护墙,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安全、公正的环境中工作,让正义不再迟到!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