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年,蒙军铁蹄南下,襄阳城作为要塞首当其冲。 一天晚上,四更时分,斗转星沉,乌云遮月。黄蓉随手抄了根短枪,出了城,上了岘山。 还未到目的地,忽听到了说话之声。黄蓉寻声而望,有两人正在一座石碑旁。 两人聊得竟然是三国中的一位名将。

话说三国后期,这位将领还是个小孩,一日,他正在汶水边玩,遇见一个老人。这老人看了他一眼,便说:“你相貌不凡,不到六十岁,必然为天下建立大功。” 老人相面的确厉害,这孩子长大后,博学多才、能写文、会论辩,地方上颇有盛名。外表也是极为潇洒,身长七尺三寸,须眉秀美。 他经人举荐做了官,平步青云,渐渐手握了大权,被派去守卫襄阳,借机讨伐东吴。

当时和他对抗的是陆逊的儿子,东吴名将陆抗。写到这里,大家可能猜出来了,主人公是羊祜。 陆抗既然是名将,自然善于谋略,想要打败他并不简单。 羊祜决定:以德服人。 首先,羊祜没有大动刀兵,而是先治理起了民生,大力开垦农田,兴办教育,安抚人心,让襄阳百姓安居乐业。 接着,羊祜不仅对本国人仁德厚义,对吴国人也是照护有加。 比如,羊祜的部队行军,路过吴国边境,割了他们的稻谷充作军粮,还要算出数量,用布来换。 再比如,羊祜从不搞偷袭,每次打仗都要事先告知对方时间,光明正大地交战。 又比如,边境打猎时,禽兽被吴国人射伤后逃窜到了晋国,被晋国所得,羊祜便派人把猎物送回去,交还对方。 还比如,吴将陈尚、潘景进犯,羊祜将二人追杀,然后,嘉赏他们死节,以厚礼安葬。两位将军的家人前来迎丧,羊祜以礼相待,并把遗体送还。 羊祜的一系列做法,使得吴国军民心悦诚服,都不叫他名字,尊称“羊公”。 最夸张的是,有一次陆抗病了,羊祜听说了,赶忙派人送了副药,说:“这是我最近自己配制的药,还未服,听说您病了,就先送给您吃。”陆抗的手下怕羊祜下毒,便准备阻拦,陆抗却说:“羊祜怎会用毒药害人呢?”说完,便一口吃下。 在三国纷乱的战争时期,敌对双方的将领有这种交情,实在难得一见。 羊祜的仁德流芳后世,襄阳百姓为了纪念他,在羊祜生前喜欢游息之地岘山,建庙立碑,庙是羊太傅庙,碑是羊公碑。每次百姓去祭拜他,睹碑生情,莫不流泪,所以便多了个名字,叫“堕泪碑”。 但这些,又和金庸的《神雕侠侣》有什么关系呢? 再说回黄蓉偷听石碑旁的两人对话。

一人说:“恩公让我们在堕泪碑等候,这碑为啥起这么不吉利的名字?” 另一人说:“恩公生平似乎有什么不称心之事,因此见到什么断肠、忧愁、堕泪的名称,便容易挂在心上。” 先一人说:“恩公行侠仗义,不知有多少人受过他的好处。要是他在襄阳做官,说不定比羊太傅还要好。” 另一人说:“襄阳郭大侠既保境安民,又行侠仗义,那是身兼羊太傅和咱们恩公两人的长处了。” 黄蓉听到两人说起自己夫君,暗自得意,又想:“他们口中的恩公是谁呢?” 先一人又说:“咱哥儿俩从前和恩公作对,后来蒙他救了性命,恩公这待敌如友的心肠,倒可比得上羊祜羊太傅。可谓是以德服人,这才叫英雄呢。我曾听恩公说,羊祜生平有一句话,最是说到了他心坎儿中。” 另一人问:“什么话啊?恩公说的,我也记一记。” 先一人说:“当年陆抗死后,吴主无道,羊祜上表请伐东吴,既可救了东吴百姓,又乘此统一天下,却为朝廷中奸臣所阻,因此羊祜叹道:‘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恩公所称赏的便是这句话了。” 另一人似乎有点出乎意料,叹了一声,低头咕哝两句,突然大声说:“羊祜羊祜,这名字跟恩公不是音同……” 黄蓉一惊,心想:“与‘羊祜’音同字不同,难道竟是‘杨过’?”

这是《神雕侠侣》第三十五回“三枚金针”中的一段。讲杨过结识郭襄时,已成长为神雕侠,适逢郭襄十六岁寿辰,杨过为她准备贺礼的桥段。 金庸写这一段,似乎意在升华杨过所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杨过的行侠仗义,在郭靖的影响下,慢慢也成了为国为民。金庸似乎是想到了这一点,才在原著中大力描写了羊祜的典故吧。 可是有一个问题我一直不明白,羊祜的“祜”与“互”同音,为什么金庸会说与“过”同音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