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一座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电影之城。6月14日,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盛大启幕,一场属于影人与影迷的狂欢盛宴正火热进行中,而这一周的行知读书会也是光影璀璨,热闹非凡。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丽天来到行知读书会,带读者们一起看电影、学刑法。陈丽天为大家详细解读了《第二十条》《非诚勿扰2》《孤注一掷》这三部脍炙人口的优秀国产电影作品,他结合电影情节,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有关正当防卫、安乐死以及反诈防骗等方面的知识。

陈丽天教授是网络时代下的初代网红教师。他以深厚的法学造诣和独特的讲述方式,让读者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法律的深邃与魅力,拉近了大家与法律的距离。 古往今来,大量的文艺创作与影视作品中,不乏对刑法进行深入描绘和探讨的作品,如《肖申克的救赎》《杀死一只知更鸟》《第二十条》等,它们并非单纯的法治宣传片,却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为载体,蕴含着深刻的刑法学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安乐死源于古希腊。在世界各地早期均有相关风俗习惯,允许年老多病者选择死亡。但中世纪后,出于宗教原因,自杀行为被禁止,因此安乐死自然也不被提起。文艺复兴之后,一部分学者重新提出了安乐死的主张。二战之后,尤其是70、80年代,有关安乐死的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再次引起广泛讨论。 蒲连升、王明成案是中国安乐死第一案。1986年,王明成请求蒲连升医生为身患绝症的母亲实施“安乐死”,并因此被公诉机关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后因法院宣布无罪而释放。17年后的2003年,王明成患胃癌且到晚期,不堪病痛折磨的他向医院要求“安乐死”,但被拒绝,最后于2003年去世。 陈丽天介绍,目前我国的立场是认为安乐死属于情节较轻的故意杀人,但同时并不禁止消极的安乐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