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贾骥业 记者 朱彩云
“知识产权人才是发展知识产权事业的第一资源,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人事司司长张志成说。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知识产权人才规模已经从“十三五”时期末的69万人增长至86万人。我国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在主动谋划知识产权人才高地建设、打造多层次知识产权智库体系、系统推进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建设等方面跑出加速度。
2022年发布的《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结合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区域知识产权人才发展,推动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高地。目前,北京、上海已经制定印发了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高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广东则将“建设知识产权国际人才集聚区和培养高地”写入省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
“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张志成介绍,截至2023年年底,上述三地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达到136.95件、50.2件、25.1件,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我国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4个,居全球第一,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苏州”集群分列第2、第4、第5位,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高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知识产权高端智库的建设则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张志成在会上表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他提到,在高端智库建设方面,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引领示范作用在不断强化。据了解,今年3月成立的第五届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除了来自常规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还吸纳了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业态,以及芯片、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专家。而智库的专家建言机制,自建立以来短短两个月,就已经围绕标准必要专利政策、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等前沿热点、焦点问题形成多项专家建言。
相关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委员们累计参加各类知识产权工作700余项,涉及委员近1200人次,在知识产权法治保障、转化运用、公共服务、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方面建言献策,全方位支撑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工作。
加强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建设也是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决定新设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023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成功增列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厦门大学提前开展招生工作,全国第一批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将于今年9月正式入学。
近两年,随着全国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成立,以及《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类别简介及其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等知识产权相关专业学位指导性文件陆续编制出台,专业学位建设逐渐系统性推进。
张志成透露,目前,相关单位正在组织开展核心课程、学位论文基本要求、指导性培养方案等专题研究,建立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同时,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正持续推进专业学位授权点论证审核,今年新一轮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有32所高校申报了知识产权专业学位,未来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但张志成也提到,虽然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人才规模已经达到86万人,但根据占比科技人员4%的国际惯例测算,“数量还远远不足,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缺口还比较大”。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周光权教授也表示:“当前,国家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急需大批高层次的知识产权人才。”
“加强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建设是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培养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的主动选择,也是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学科交叉优势的关键一招。” 张志成说,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系统建设,着力突破人才培养瓶颈,切实培养出一批高层次、复合性、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6月25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