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诸葛亮,中国人恐怕没有几个不认识,这一点要归功于罗贯中流传广泛的《三国演义》。

但是近年来随着影视剧的影响,人们都认为诸葛亮被《三国演义》过度神话,更有甚者,认为诸葛亮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历史人物,根本没有什么过人之处,那么诸葛亮究竟真的是难得一见的天才,还是只是一个被过度神话的历史人物呢?让我们来看看历代正史中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吧! 才能卓越

诸葛亮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曾这样对诸葛亮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思。 一、如果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中这段话只是一个陷阱的话,也从反面说明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担心,认为自己死后,蜀国上下诸葛亮对刘禅的威胁最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的才能,到了让一代枭雄刘备都忌惮的地步。

二、如果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是真心实意的,也从侧面反映了,在刘备的心里,诸葛亮的才能大到足以让刘备将自己一生的基业放心地交付给他。 接下来,陈寿又写道: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 要知道,陈寿的《三国志》在感情色彩上贬蜀的,但饶是带着贬蜀的感情基调,陈寿也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才能,改善连弩、制作木牛流马、推演兵法、甚至说诸葛亮的文采也“多可观”,这都足以看出陈寿对诸葛亮由衷的敬佩之情。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最后,陈寿这样总结诸葛亮: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 陈寿的评价有三层意思: 一、诸葛亮内政治理得很好,对百姓实行仁政,对官吏赏罚分明,注重务实。这俨然是儒家与法家的结合体,说明诸葛亮在治国上真正做到了“儒表法里”、“霸王道杂之”的境界。 二、陈寿首先肯定了诸葛亮的治国才能,甚至超过了管仲、萧何,但也说明了诸葛亮的缺点,就是“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要知道,纵观整个中国历史,能得到“管、萧之亚匹”评价的,也仅有诸葛亮一人了。 《晋书》中对诸葛亮的评价 在《晋书》中,司马懿这样评价诸葛亮: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其实当今许多人黑诸葛亮,就是以这句话为理论依据的。 但是要知道,司马懿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正值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当时司马懿看出了诸葛亮想速战速决的心理,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如此拖下去,诸葛亮必败。这才让司马懿有底气在信中说了这句话。

然而,在诸葛亮殒命五丈原撤军之后,司马懿来到诸葛亮的军营中,“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司马懿惊叹道:“天下奇才也!” 俗话说的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亲眼看到诸葛亮的军营后,司马懿情不自禁地发出“天下奇才”的感慨。 一个人能赢得敌人这样的赞誉,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反映出了诸葛亮的君子之风:当初,廖立认为自己的才能可以做诸葛亮的副手,因此经常因为自己的职位不合适而吐槽,诸葛亮便把廖立贬为平民,后来诸葛亮去世,廖立临江垂泣,大哭不已。曾因押送粮草而被诸葛亮贬黜的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想到再也没有人能重新启用自己,也发病死了。

廖立和李严,都曾受过诸葛亮的责罚,但最后却对诸葛亮的死伤心欲绝,为什么呢?司马光给出了答案:“水鉴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 由上可见,在正史中,诸葛亮的治国才能、治军才能、高尚品格都是得到公认的,反而到了当今却被无数宵小之徒无限黑,令人激愤!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