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评论员 项向荣
西安城墙近日长满苔藓。据视觉中国
近段时间以来,华北和西北等地许多地方雨下不停,很多人都感觉如今的北方降雨甚至比江南还“江南”,而江南本身却成了高温少雨。比如陕西就持续下了40多天的连阴雨,该省气象局公布数据显示,9月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达314毫米,较常年偏多1.6倍,降雨量达1961年以来第二高。有传言说,大雁塔下的玄奘像都披上苔藓变绿了,虽然后来证实是AI制作,但明代城墙砖缝确实在连绵阴雨下迸发出青苔,披上绒毯般的“苔藓装”。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等权威机构的数据和专家分析表示,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确实呈现出北移西扩的趋势,这并非一年的特例,而是近年来一个较为明显的气候变化特征。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最近10多年我国东部地区汛期多雨带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等地,较之本世纪头10年和上世纪90年代明显的北移。此前位于该线边缘的北京、石家庄、太原等城市,已逐渐稳固地位于线东南的半湿润区内。这种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华北雨季的显著延长,例如2022年雨季长达53天,较常年平均值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北方地区的降水强度也明显增强,北京等地的年降水量频繁刷新纪录。
从科学上分析,这种变化是自然气候周期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全球变暖是根本驱动力,全球变暖导致气温上升,大气持水能力增强(气温每上升1℃,大气水汽含量约增加7%),为强降水提供了更多“原料”。其次副热带高压异常是直接推手。近年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异常偏强,位置偏北、偏西。这就像一个强大的“水泵”,将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持续不断地输送到华北、东北甚至西北地区,与南下的冷空气交汇,从而形成持续强降水。
降水格局的改变,给北方不少地方带来气象灾害,国家领导人对此也非常关心。这种全球变暖带来的后果对全球都带来巨大影响,但对局部地方而言,有弊也有利,比如让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经历着肉眼可见的生态复苏。湿地面积持续扩张,干涸半世纪的湖泊重新蓄水,草原提前返青,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升,粮食种植面积的显著扩大。毛乌素沙地在以往几十年的治理基础上已经快成为真正的森林,河西走廊呈现出汉唐盛世时的一片葱茏绿意,被称为水源漏斗区的华北,长期缺水的状态也得到了缓解。北京市水务局《2023年“23·7”暴雨水资源评估》显示,当时北京那场创纪录暴雨,让北京大约接纳了50亿立方米水量,形成了水资源6.2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89亿立方米,地下水4.4亿立方米。缺水不得不超采地下水的河北,也因此带来地下水四十多年来首次水位回升。
有网友说,这不是相当于大自然自己搞了个南水北调嘛?不是相当于回到气象温润的盛唐时期嘛?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气候周期,在那些气候周期内,北方的气候都比较温暖湿润,比如河南以前有大象,所以简称“豫”,长安在汉唐时还能够种植竹子柑橘。那时农作物的生长季节也比现在长,气候有利农桑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奠定了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等华夏农耕文明蓬勃发展的黄金年代,也是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外部原因。因此,此番降雨带的北移,也被一些人戏称为北方的“气候复兴”,虽然其成因与汉唐时的暖湿气候并不一样。
降水北移对于北方或许是天赐良机,但同时背后深藏的“隐忧”也不容忽视。首当其冲的便是极端天气引发的灾害风险,毕竟北方的持续降水常以极端暴雨形式出现。雨水猛增,利用率“吃不消”不说,甚至屡屡出现“城市里看海”的奇观。同时华北下暴雨虽把表层盐分冲下去了,可地下水水位涨高了很多,深层的盐分又通过毛细作用返上来形成次生盐碱地。2025年山东德州、河北沧州的盐碱地比2020年多了7%。所以解决一个问题,往往会带出另一个问题。原本北方的农作物品种是为抗干旱而筛选出来的,如今潮湿的土壤,却为小麦锈病、玉米大斑病等喜湿病害提供了温床。
对于南方来说,降水北移带来的并非单纯降水减少,而是降水节律的紊乱,阶段性干旱与暴雨交替发生。比如梅雨期缩短,伏旱期却相应延长,造成了南方降水减少与蒸发增强的双重压力。典型的表现就是洞庭湖、鄱阳湖湿地缩水,蓄水量会在短时间内大起大落,给生态、航运、灌溉都带来极大干扰。原本南方种植的喜水植物,现在需要应对降水变化改变。
所以有权威声音指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北挪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投射,带来的也并非“生态变好”或“变差”的简单结论,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全面重构。充沛的雨水成功翻越了素有“中华龙脉”之称的秦岭山脉,中国固有的气候分界线发生了较大的重塑与调整。无论北方还是南方,想顺利通过这套“生态考题”,面临的问题很多,科学决策和实际操作得一块儿抓。气候带来的不确定,就是提醒大家别掉以轻心,脚下这条路,既有新希望,也有老麻烦。需扎扎实实把每一步打牢,从遵循生态规律,兼顾南北方水资源统筹等角度算好账,做好应对方案,让降水北移真正转化为生态红利。这样,不仅北方,整个中国的“复兴梦”才能更快变成现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