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山河,源远流长。

鸾翔凤集,群星闪耀。

他们的出现,对中华文化的塑造、历史进程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三晋大地上,他们的故事历久弥新。走进山西名人故里,探寻历史人文印记。今天为您讲述的是——孙嘉淦故里。

他是山西清代名臣第一人

孙嘉淦,是清代兴县城关人,30岁时考取进士,历任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尹、河东盐政、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隶总督、湖广总督。在其4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以突出政绩和敢于犯颜直谏而蜚声朝野。在他70岁大寿时,乾隆皇帝御书“清班耆硕”匾赐予他。乾隆十八年(1753年),孙嘉淦薨于吏部尚书任上,终年71岁。皇上听说后,对大臣说:“朝中少一正人矣!”现代史学家郭象升评说孙嘉淦是山西清代名臣第一人。

据有关史料记载,孙嘉淦逝后,葬于兴县城东四公里处的乔家沟村西南缓坡上,占地三十亩,墓地设置周全,规模较大。从县城往东走数公里,就能看见路北侧乔家沟的大牌楼。村里的十字路口,围坐着不少老年人。见有生人,纷纷上前询问。得知是想找孙嘉淦的陵墓,一位老者上前,表示可以带路。攀谈间,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孙家后人,名为孙苍栋,今年67岁了。村里有来考察孙嘉淦墓地的人,都是他带领去的。

在村里的巷道里三转两转,爬上了一处高地,孙苍栋老人说,到地方了,这里就是孙嘉淦的墓地。大家特别意外,这不就是一片玉米地吗?这块地往上是一座小学,往南则是零星的几座房屋,西边有几座新坟。孙苍栋说,这里是风水宝地,近些年,村里有老人离世都选择这里做墓地。除此便没有别的了,看不到任何当年孙嘉淦陵墓的遗迹,连一块碑石也没有。孙苍栋老人用方言讲述着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对孙嘉淦墓的损毁严重,把孙家的家谱都烧光了。后来,赶上农业学大寨,治沟平地、整修梯田,原来的墓园就成了村民的耕地,直到现在的模样。

孙嘉淦的老家山西,有一个河东盐池,位于运城市南中条山下,是中国著名的内陆盐湖。古代中国,盐铁官营,管理河东盐池的官叫河东盐政。这是一个肥缺,大都由封疆大吏兼任。雍正称帝后,河东盐政由陕甘总督年羹尧兼任,但由于其忙于西陲军务,无暇顾及盐池,以致积弊丛生,亟待整肃。

朝廷因孙嘉淦为人正派、为官清廉,便委他以河东盐政。到任后,孙嘉淦发现在盐政的大小吏胥中,连最低位的官都要藏货纳脏,克扣盐丁。有的军政要员,在别处居官,却在此处领取养廉银,而且这种情况非常多。孙嘉淦亲临基层考察,踏实干练地解决盐池内部管理混乱的痼疾。孙嘉淦在署理河东盐池,不拘泥,不固守,所出政令符合实情,顺乎民意,保障民生、促进盐业的发展。同时,他廉洁不爱钱,名副其实,盐官们人人敬之,河东民众人人称颂。

孙嘉淦之兄孙鸿淦、弟孙扬淦均为进士,被誉为“一门三进士”。其子孙孝愉以荫生授刑部主事,官至直隶按察使。孙家家族庞大,在老家兴县县城的府第众多,不过如今其宅第基本不复存在。早些年在修建晋绥烈士陵园时发现了孙嘉淦母亲陵墓的残碑,上面字迹模糊,满目沧桑。县城有一处旧四合院,四面都是窑洞,有人说这是孙嘉淦旁系亲戚家的宅院。孙嘉淦兄弟真正的宅院已经没有了。孙嘉淦的陵寝原在县城东的乔家沟村,现已成为一片耕地。乔家沟村里有一大半人姓孙,上至黄发老者,下至垂髫小儿,都知道村里过去有个名人。但对于孙嘉淦,只有老人们脑海里模糊不清的,从更老的人那里听来的故事。

(来源:山西日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