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指纹一样,每件电器也有自己的负荷特征。根据这一特征,人们探索出了“电流指纹”技术,用于识别各种电器类型,通过在入户电表箱下游安装“电流指纹”识别装置,可精准识别入户充电行为。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从2022年在北京市怀柔区两个村启动试点的“电流指纹”技术,到2024年年末已陆续扩展到朝阳、昌平、门头沟等多区,试点区域通过采用搭载“电流指纹”技术的技术设备,用于监测居民是否在楼内对电动自行车充电。记者探访其中几个试点区域时,发现这项技术试点目前多运用于流动人口较大的社区或村民自建出租房区域,而要在属地全面推广,会面临不小的资金压力。
“电流指纹”监测设备的灵敏度极高,违规入户充电几十秒,预警信息就会立即发出。但该设备只能监测到它所连接的电路,而有的居民家里有两条电路,因此仍能在室内给电动自行车充电且无预警。此外,记者在探访中发现,试点村里没有安装监测设备的住户,仍存在部分“飞线”充电情况。
怀柔南关村,电动自行车充电监测配电箱。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违规充电
一分钟就能自动报警
从地铁沙河站走出来,就能看到挤满停车区的电动自行车,黑压压不计其数。昌平区沙河镇户籍人口五六万人,但外来人口超过二十万。尤其在于辛庄村、松兰堡村,租客人口是本地户籍居民的数十倍。
于辛庄村是全镇流动人口密度较大的行政村,村内不乏三层楼以上的村民自建出租房。从快餐店里匆忙取完餐的外卖员,骑着电动车快速驶出村外。傍晚时候,成群结队的工人骑着电动车,涌入出租房。狭窄的居民胡同里,贴满了“出租房屋”广告。
除了标有“消防通道”字样的胡同没有电动自行车停放外,其它胡同里都停了电动自行车。记者随机进入几座出租楼内,发现楼门上、楼道里都贴了“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不进楼”的标语,楼道里都没有电动自行车。有租客告诉记者,房东不让携带电瓶进户,否则会被扣押金甚至面临退租风险。也有房东告诉记者,他不明白什么是“电流指纹”技术,但知道政府给安了一种监测装置,只要有人一充电,自己的手机就能接到短信。
手机短信收到的预警信息。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2024年12月,昌平区沙河镇为于辛庄村等12个自建出租房密度较大的村庄,安装了“电流指纹”监测设备,实现了全镇自建房区域全覆盖。据介绍,全镇共安装了2064套设备,花费200多万元,完全由镇政府财政支出。
12月24日,负责维护设备的技术员耿进春,和同事一起在一座7层楼的出租房内进行设备调试。下午3点23分,同事在屋内将电动自行车的电瓶充电器插在充电插板上。3点24分,耿进春的手机就接到了智能客服打来的电话,同时收到了带定位信息的短信,要求尽快处理。“这条短信,房东、村网格员、村两委和镇平安建设办公室,都能同时收到。房东收到信息后,要进入小程序走流程工单,反馈处理情况。”耿进春打开小程序页面,上面显示了处理流程线:房东填写处理情况并上传佐证照片后,流程转而到了村网格员,网格员审核并通过后,再到村两委,村两委通过后,最终到镇平安建设办公室。
有近百间出租屋的房东李先生告诉记者,政府给安装了这个设备后,带来的警示作用很大,“我给每个租客都说,现在政府安了这个监测设备了,只要你一违规充电,政府那边就能知道,最近确实没人敢偷拿着电瓶去充电了。”
多区试点
被监测房屋内偶有违规充电
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近年来北京市多个区采用“电流指纹”技术用于治理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问题,最早有相关信息的是怀柔区。2022年,怀柔区为两个村民自建出租房集中的城中村,安装了电指纹设备和智能公开设备。通过在入户电表箱下游安装“电流指纹”识别装置,精准识别入户充电行为,预警提示3到5分钟后可联动智能设备强制断电。
昌平沙河镇于辛庄村,一出租楼里搭载“电流指纹”技术的监测设备。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乡孛旺花园社区,也安装了搭载“电流指纹”技术的监测装置,通过大平台数据库进行谐波分析,精准识别电动车充电电波,一旦有居民在家中给电动车充电,就触发报警信息。
2024年12月24日,门头沟区消防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门头沟也在探索运用“电流指纹”技术,为3户试点人家安装了“电流指纹”监测设备,“从目前看,这个设备灵敏度和精确度都很高,很适合应用于消防领域。后续是否大规模应用,还是取决于资金。”
安装“电流指纹”监测设备的房屋,能完全杜绝电动自行车入户吗?2024年12月22日下午,记者探访安装有“电流指纹”监测设备的试点村发现,有些住户仍能在楼房内对电动自行车充电。一位房东表示,家里有两块电表,而政府只给他们家安了一台监测设备,只能监控一个电表;用另一条电路充电,可以规避掉监控。
此外,尽管是试点村,仍有“飞线”从楼内窗户探出来,下方坠着一个充电插板,晃荡在一楼窗户外面。有房东告诉记者,他们家没人过来安装“电流指纹”监测设备,也没有充电桩,如果租客在一楼租房子,是可以自己买个充电插板,将插头插在屋里,再把插板甩窗外去,让电动自行车在墙根下充电。
奖励安装
出租房集中区更适合试点
为什么先在村民自建出租房区域内推行“电流指纹”?沙河镇平安建设办公室科长肖霄介绍,出租房集中的区域,建筑一般比较低矮稠密,活动空间小,一旦有事故,人财物损失会比较大。
他介绍说,今年来沙河镇为12个“人口倒挂村”安装了“电流指纹”监测设备,而且还同步完成了“消防双通道”建设,现在每个出租楼都建设了逃生通道。一开始政府倡导让房东们自己花钱建设“双通道”,但是房东积极性不高。后来政府采用“以奖代补”的方法,即房东安上“双通道”,政府再给房屋安“电流指纹”监测设备作为奖励。如果仍坚持不建设“双通道”,就不允许该房屋作为经营使用。
工作人员在测试设备,当有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数据平台会显示电流变化曲线。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但推广“电流指纹”技术仍花费了近两个月时间。肖霄介绍,政府部门和技术公司派了工作小组,从10月份开始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并教给房东们使用方法。“我都不记得和几百个房东,一块开了多少次会了,20次肯定是有的。”他说,“房东也想让自己的房屋更安全,因为大家都明白,一旦出现事故,代价太大了。”
在租客们看来,于辛庄村能够实现全面禁止电动自行车入楼的条件是,有比较多而且便宜的公共充电桩。记者在村边上看到,有个装有上百个充电接口的“扫码付费”充电车棚,每度电是0.51元。而村里房东对租客收取的生活用电的电费略高一些。所以,租客们用公共电桩充电的积极性比较高。
但也有租客反映,公共充电桩还不够多,一到周末,电动自行车就排不上队了。肖霄告诉记者,下一步沙河镇将加大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建设力度,满足租户需求。
朝阳区王四营乡孛旺花园6号院里的充电车棚。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在试点村,安装“电流指纹”技术监测设备的区域,都有较充足的公共充电桩。如朝阳孛旺花园社区6号院的充电桩是每度1元钱,怀柔潘家园村一些充电桩的价格是每度1.2元钱,而一些房东对租客收取的电费也是每度1.2元钱。
专家观点
应该叫“电力指纹”,识别率还需进一步提高
记者发现,不仅在北京,近年来上海,浙江宁波、温州等地,也在推广“电流指纹”技术,用于监测住户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这种技术未来的应用场景如何?新京报记者采访了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苏盛。
苏盛介绍,学界一般根据用电设备特征识别该设备类型的技术,所以称为“电力指纹”技术。电力要比电流的含义更广,电力包含电压、电流、电阻等多个层面。这类技术最早出现在1992年的美国,当时用于识别家用电器,快速普及在消防行业是在2010年左右,当时伴随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机器的数据分析和学习能力增强,“电力指纹”技术也趋于成熟。
怀柔潘家园村的电动自行车充电监测配电箱。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他介绍,目前“电力指纹”技术仍是应用初级阶段,还不能达到100%的准确识别率,难免会有误报率,比如家里的扫地机器人、大容量充电宝等也是用的锂电池,就有可能会被机器混淆为电动自行车电瓶。在应用过程中,搭载“电力指纹”技术的监测设备,最好是连着一块电表,这样会更精确识别出是哪一户或哪一间房子出现了问题,如果一台监测设备连着整座楼的总电表,就不能精确识别出问题具体发生地。当然,要让每一块电表都连着监测设备,成本会比较高。
在试点区域,2064套指纹设备花费镇里200多万元,成本是不是比较高昂?“从根本上说,推动技术走向成熟的动力,还是需求。需求够大,技术应用就够广。”苏盛说,随着应用进一步普及,会让市场在实践中不断降低机器误报率、改进技术,也有望让成本大幅降低。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杨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