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杂谈-52】 1626年,在众贝勒的推举下,皇太极如愿以偿地坐上了后金大汗的位置。但是,他很快就有了新的烦恼,那就是他这个大汗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权威。 此时的后金政权,还没有完全进入封建社会,不像中原王朝那样权力高度集中。老汗王努尔哈赤留下了一个八旗议事制度,凡军国大事,须由各旗主贝勒们会商决定。

八旗议事 努尔哈赤活着时,这套制度运行起来没什么问题。因为下面的贝勒们都是他的子侄,没人敢质疑他的决定,权威在那儿摆着。但皇太极当大汗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皇太极继位后,经过换旗等一番操作,他所能掌控的,也就只有正黄、镶黄两旗。其余六旗中,大贝勒代善家族掌管着正红、镶红两旗;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兄弟掌管正白、镶白旗;镶蓝旗旗主是二贝勒阿敏,正蓝旗旗主是三贝勒莽古尔泰。

八旗军队 在这些旗主贝勒中,大代善年纪较大,对权力争斗兴趣不大;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兄弟年龄都比较小,也容易控制。相对而言,对皇太极威胁最大的,就是二贝勒阿敏和三贝勒莽古尔泰了。 阿敏和莽古尔泰正值年富力强,不仅各掌一旗,资历也比皇太极更深。这哥俩儿脾气都比较暴躁,平时对皇太极也不太服气,经常阳奉阴违,或者当面顶撞,不把大汗当回事儿。

大贝勒代善 要想实现中央集权,皇太极首先就要搬掉这两个绊脚石。收拾阿敏、莽古尔泰这种级别的旗主贝勒没那么简单,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以获得大家的支持,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内乱。 皇太极采取的策略是,等待这俩人犯错误,你们犯了错,我就有理由动手收拾你们了。如果你们不犯错,那我就创造条件让你们犯错,俗称挖坑。

二贝勒阿敏 1629年十月至1630年正月,皇太极率军绕道蒙古突入内地,进攻明朝京师。由于各地的明军及时回援,皇太极进攻北京未果。在京郊一番劫掠之后,他挥师向东,攻占了永平、滦州、迁安和遵化四城,然后大军越过长城,返回关外。 皇太极的大军撤回时,在永平四城留下了少量的部队驻守。表面看他是想把此四城打造成日后进军关内的战略基地,实际上他已经开始在挖坑了。这四城孤悬关内,周围全是明军,根本不可能长期驻守。

皇太极入关之战 为了使这个坑看上去没那么明显,刚开始,皇太极派了贝勒阿巴泰和济尔哈朗留守在这里。一个月之后,他估计明军的反攻准备得差不多了,就以换防的名义把二贝勒阿敏派来担任永平四城的主将,让阿巴泰等人返回了盛京。 1630年五月,明军集结了数万人马,在红衣大炮的配合下,以雷霆万钧之势围攻永平四城。滦州很快就被明军攻下,阿敏在永平感觉大事不妙,遂率其他三城守军弃城而逃,跑回了关外。逃跑前,阿敏下令在永平屠城。

明军收复永平 事后,皇太极召集众贝勒开会,追究阿敏丢失城池及屠城的责任,最终将他夺爵幽禁,镶蓝旗旗主之位给了比较听话的济尔哈朗。 解除阿敏的威胁后,皇太极又如法炮制,频频给三贝勒莽古尔泰挖坑。在后来的大凌河之战中,皇太极抽调了很多莽古尔泰下属的精锐部队参战,并且都派往战事最激烈的阵地,致使莽古尔泰的部队损失惨重。

莽古尔泰 莽古尔泰气急之下,当面与皇太极进行理论。皇太极不仅没有好言安慰,反而出言讥讽。莽古尔泰彻底被激怒,当场拔刀要与皇太极拼命。他最后以“御前露刃”的罪名被剥夺了旗主之位,爵位也由亲王降为郡王。 阿敏和莽古尔泰先后掉进皇太极挖的坑里,主要因为他们是皇太极加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这俩人对皇太极的野心认识不足,彼此也不够团结,被收拾是难免的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