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媳妇熬成婆,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是传统女人一生的理想,这样的结果也概括了他们一生的命运。从根上说起,中国的夫权,其本质是祖权,也就是说,最年长,最有经验的男人,代表祖权管理家族,从而拥有统治权。 中国母权也是如此,本质并不是妻权,母权,而是婆权。 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经济体系中,妇女是不可或缺的劳动力,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男人和女人有着同等的地位。“男主外,女主内”相互配合之下,才能养家糊口,传宗接代。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全家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有权在有血缘关系内,以公有制形式存在。这种独特的公有制,一方面取消了团体内拥有私人财产的可能,也将所有成员束缚在家族中。 在这样的基础上,诞生了父权制度。父权诞生之后,女性在家族中,失去了管理权和继承权,形成了一种夫唱妇随的景象。女人统管的世界,也是男人的翻版,在这小王国之中,家族内最年长者,年龄最大者,最具有人格权威的女性,自然就是——婆。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重婆抑媳”的思想,也是父权制度对内部集权的一种保障。 想获得“婆权”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如果将“婆”定义为女主人的话,想成为一个称职的婆婆,必须具备德,能,勤,绩之综合妇道。

第一,所谓“德”,女子无才便是德,要求女子无才,是为了遵循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制度,从而削弱女子齐家治国之能,永远不能与男子比肩,永远臣服于男子的权威之下。 “德”的标准,只有一个“孝”。 《孝经》中说道,家族之中大大小小的血缘,如果能爱下聚众,永葆血脉的传承,就是最祖宗的最大孝道。于是,在家从父,以母为重,出嫁从夫,以姑为重。 第二,所谓“能”。并不是指女子齐国平天下之能,而主中馈,相夫业,育子女,赡公婆,敬祖业,睦族众之能。治家并不比治国简单,不仅要有德心,还要有相配的才,学,识,才能将德落到实处。 能,最关键的首推“育子”,如果剩不下男孩,不管责任在谁,女子都被认为是无能之辈,对于女人而言,终生的理想就是“媳妇熬成婆”,没有儿子怎么能成“婆婆”?

“夫为妻纲”是中国古代女性,无法挣脱的枷锁,而一个儿子则是他安身立命的基础,是活着的资本。这也是,中国古代女星,能够坚持守寡,却受不了丧子打击之痛。 后面的“勤、绩”,也是围绕“德、能”做出的标准。 从本质上来看,婆权是由“相夫、教子、御媳”,三个核心权力组成,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相夫权”是教子、御媳权的基础。而“御媳”之权,是相夫权,教子权大成后的必然结果。儿子在选择妻子上,婆婆有极大的选择权。尤其是“七出”中,第一条就是“不事舅姑”,不管儿子满不满意,只要婆婆不满意,媳妇就能获得一个“不孝”的罪名,还给娘家。 另外,媳妇就是未来的婆婆,从这方面来说,媳妇和婆婆之间,就是一个竞争者。添一个媳妇,就是添加一个手下,不管从利害,还是从个人好恶出发,婆婆必须严格进行把关。

儿媳和婆婆,并无血缘关系,而且是婆权的有力争夺者。一旦苦熬成婆,一朝大权在握,必定把令来行,无论是出于补偿心理,还是占有欲,嫉妒心,都会让其最大限度地行使婆权,想让其退休,除非他死,否则怎么甘心把江山拱手让人。 好的方面,初出茅庐,想要以后出人头地,必定要承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历练。最终形成这样的结果,“多年媳妇熬成婆”成为中国女人们毕生的理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