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春节,电视系列片《西游记》开拍,杨洁导演带领剧组跋山涉水,走遍北国南疆,行程几万里,用时六年,完成了全部拍摄,于1986年春节首播。
剧中的神佛道人宝相庄严、神通广大,妖魔鬼怪阴森诡异、变幻莫测,普通人角色包罗万象、各负因果,各个角色做到了千人千面千性格。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每次重温86版《西游记》仍然觉得剧中神佛妖魔、普罗大众的形象非常逼真,仿佛真实历史场景重现。

01
86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妆造、道具、场景都很真实,离不开主创们的苦干巧干
杨洁导演是86版电视剧《西游记》的核心主创之一,曾是电视戏曲节目导演,之前已经成功导演了电视剧《崂山道士》等。为拍好《西游记》,她特别邀请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人物造型师王希钟,查阅各类历史资料,参考戏曲形象,结合剧本人物特点,为很多神怪妖魔制作了上百个模子,又邀请中央芭蕾舞团服装设计师王蕴琦和北京人艺服装设计师鄢修民设计了上千套服装。
当年拍摄条件极其简陋,整个剧组只有一台摄像机,电视台特别进口一台ADO特技机,缺软件,效果不好。剧组还特别到中国香港学习“吊威亚”(过江龙)的拍摄方法,几年后又申请到一台先进的摄像机,补拍了一些内容。所以,剧组动用一切工种,“土洋结合”,互相配合做好特技,一边拍摄,一边摸索。

过去没有现成的影视基地,杨洁导演重视《西游记》中的“游”字,不说一定要重走取经路,但是一定要找到适合前期考察拍摄场景,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筹备期间用时一月走中国东南线,又用时一月走西南线,走了好几千公里。
当时全国各地旅游业开发程度较低,最大程度保留了历史古迹的自然形态,那就是古代人生活过的地方,天然营造了真实的场景。在九华山一座不知名的寺庙拍摄了《误入小雷音》,在张家界黄狮寨拍摄了《三打白骨精》,在福建东山岛拍摄了《猴王初问世》《火烧观音院》和黑熊洞,新疆吐鲁番拍摄了《三调芭蕉扇》,在潍坊十笏园拍摄了《计收猪八戒》中的高老庄。最有意思的是孙悟空的花果山,“不同剧情在不同地方拍摄”,福建东山岛、江西庐山植物园、湖南张家界、海南文昌的椰林、贵州黄果树、北京七王坟、戒台寺等都留下了“花果山”的影像。

妖精的洞府基本都是天然景观。广西“芦荻岩”用作牛魔王的洞府,宜兴“善卷洞”用作《坎途逢三难》黄鼠精的妖洞,湖南冷水江波月洞用作白骨精洞府和孙悟空的水帘洞,云南石林找到了《智激美猴王》中黄袍怪的洞府和外景,还有孙悟空被镇压五指山下的洞口,居然是天然形成的。
在扬州大明寺,老住持能勤法师把珍贵的袈裟借给剧组,带领众僧扮演电视剧的僧侣,在宁波天童寺拍摄唐僧讲经的大场面时,下面坐的都是寺中高僧,成就了剧中的名场面之一。
02
根据角色需要选择适合的演员,演员个人特质高度贴合角色,“脱形取神”
现在影视制作的商业化程度特别高,讲究投资回报,并不只为追求艺术。选角的时候大多看谁咖位大,看谁票房号召力强,想捧谁,干扰因素太多了。
《西游记》中许多主要演员不全是戏剧院校毕业的专业演员,比如孙悟空的演员六小龄童、猪八戒的演员马德华曾是戏曲演员,他们妆造复杂,戏份吃重,在艰苦的条件下受了很多罪。演员们经过表演老师的专业指导训练后,全部围绕角色需要展开,有的人一辈子只演了一个角色,再无出其右者,仿佛就是为了塑造这个角色而来的。
另外,搭建演员阵容秉持“绿叶扶红花”的原则。剧中饰演重要神佛角色的演员几乎都是当时德艺双馨的“老戏骨”,为《西游记》的表演质量保驾护航。比如:

如来佛祖的扮演者朱龙广,曾在电影《地道战》中演高全宝。

太上老君的饰演者郑榕,是北京人艺的表演艺术家,兼任表演顾问,为人谦和,生活简朴,兢兢业业。

镇元大仙的表演者吴桂苓也是北京人艺的表演艺术家,对艺术极端负责,专门去青城山道观潜心学习。

王母娘娘扮演者万馥香,曾是歌剧《江姐》中第一位扮演江姐的演员。

金池长老的扮演者是老艺术家程之,性格开朗,为他人着想,为了给剧组节约为自己化妆4小时的时间,晚上不卸妆,令人全剧组的人敬佩。

二郎神表演者林志谦,兼任武术指导,是武术家万籁声的关门弟子,万籁声曾担任蒋介石的保镖。
牛魔王、阎王、黄眉大王、黄袍怪、蜈蚣精等演员需要佩戴硅胶面具,或者复杂的妆造,这些演员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完成拍摄,没有叫苦叫累。还有一些戏份不多的角色,大多也是当时有名的演员,有一些后来成为了知名演员。主要演员和剧组的工作人员为了节约经费、时间,还兼任群众演员,扮演了许多配角。有了他们的烘托,剧中唐僧师徒四人的“拍摄路”才会更加顺畅。

不得不提的是,《西游记》中众多美女角色给人印象深刻。比如,清冷孤傲的嫦娥、深明大义的女儿国国王、美丽贤淑的高小姐、温柔可人的杏仙、异域风情的玉兔精、阴险狡诈的白骨精等等。她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出了自己的特点,美出了一个时代的风貌,身上有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和女性的成熟魅力。反观当前女性社会化程度更高了,她们的“美”应该更加丰富多彩,却过度追求幼态审美,把女性内在的坚韧力量弱化掉了。
03
杨洁导演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用心拍摄《西游记》
杨洁导演在自传《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中写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拼搏的年代,是奋斗的年代,是奉献的年代。”那个时候百废待兴,朝气蓬勃,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干劲。拍摄《西游记》没有像其他三个翻拍“四大名著”的剧组一样获得很多金钱、人力、物力上的支持,所以遭受了很多磨难。

全剧组包括演员在内,全部身兼多职,什么都要做,大家吃住在一起。剧中片酬最高的是孙悟空、猪八戒二位,因为他们妆造太复杂,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特别辛苦,一集八十元,其他演员最低的只有三四十元。有些剧组工作人员是电视台的人,除了工资,没有额外报酬,后来才特批了几十块钱的待遇补助。“但谁也没有提出钱的要求。在那时,一提钱就显得庸俗了。”
原著小说中的唐僧性格比较怯懦,佛教界不认可小说《西游记》,矮化了佛教形象,所以杨洁导演拜访佛教界人士的时候,经常遭遇“闭门羹”。甚至有些道教界人士也不接受,在青城山道观取景时不受待见,经过多番解释,剧组给道长看剧本,才获得对方理解。
杨洁导演曾专门拜访当时的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对方诚恳希望电视剧为唐僧平平反,不要丑化唐僧。电视剧对原著小说改编非常多,还原了玄奘取经的艰难过程,突出了他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精神,在播出后得到了佛教界人士的认可。由于电视剧二度创作非常成功,86版《西游记》成为海内外重播量最高的电视剧之一。

86版《西游记》保留了唐僧师徒不畏艰险、斗志昂扬,不取真经誓不还的精神,积极进取,乐观浪漫,淡化了原著小说中世俗纷杂、斗心勾角的部分。有时候,真的很感慨,那是一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一个“旧”与“新”激烈冲撞的年代,人们充满了希望,敢于摒弃旧的,勇于创造新的,从无到有,总是能找到未知的路。
04
最后一个原因是观众集体的心理原因: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们在初次接触某人、某物或某事时,所形成的第一印象会对后续的认知、判断和行为产生显著且持久的影响。”
以前人们物质生活比较单调,看电视几乎是宜老宜少的唯一娱乐方式,86版《西游记》陪伴几代观众成长,早已刻在人们记忆深处。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后来陆续出现了录像带、DVD等,也没有现在的倍速播放,看《西游记》占据了很多成年人的周末、晚上的休息时间和孩子的寒暑假,电视台不停地重播,人们不停地看,一遍一遍重复观看像盘珠子、盘核桃一样,盘得发亮。
很多人长大以后,再也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满满欣赏一部电视剧,也不会搬着小板凳蹲在电视机前专心致志地看剧,现在的人可以三倍速刷完,再它没有占有你生命很多时间,爽感过去了就没了。所以,从心理的角度来说,后来者很难再超过《西游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86版电视剧《西游记》选取了原著中比较精彩的部分章节,原本打算拍摄30集,受经费限制只拍了25集。但是在很多观众心中,86版《西游记》真的只有25集吗?感觉它远远超过25集,仿佛真的跟随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走完了漫长的取经路。
从每看一次新鲜一次,到每看一次成长一次,再到每看一次就像完成了一次心灵洗礼,让人的生命记忆更加厚重。没有什么能永远地陪伴人一生,在人们的生命中留下印记,但《西游记》至少在一部分人心中做到了。
人心不古,往昔不可追,西行路长,未来仍可期。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杨洁著作《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