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亲政后,大力推行汉化,为了拉拢汉族将领与汉族士绅,他将一名汉女纳入了后宫,此女是清宫第一位汉妃,也是当时唯一的汉妃,虽然这个女人在顺治后宫地位很高,却只局限于政治层面,她没有为顺治帝生下一男半女,这个妃子便是恪妃。

恪妃石氏是一名来自河北滦州的汉女,祖父名叫石惟岳,石惟岳是明朝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曾在某省担任副使,在职期间,某位王府的官员将王爷给毒杀,诬告是王妃干的,这位官员还买通了巡抚与巡按,但石惟岳却坚持秉公执法,最终使王妃的冤情得到了昭雪。 石惟岳凭借此事为自己打开了知名度,一举成为偶像级别的人物,后来他的孙女石氏入宫为妃,人们认为这是祖上积下的德报所致。 石氏的父亲名叫石申,是顺治三年的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官至吏部侍郎。 其实,石氏的入宫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一开始定下的人选并不是她,而是孔四贞。 孔四贞是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因孔有德战死沙场而被孝庄收为养女。 顺治十三年六月,孝庄命鳌拜、遏必隆与索尼为儿子顺治帝安排册妃之事,礼部奏请册立两妃九嫔,西宫妃已有人选,她就是董鄂妃,东宫妃所定人选是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 谁知孔四贞却称父亲先前已经把自己许配给了偏将之子孙延龄,因此,孔四贞最终没能入宫。孔四贞未能入宫,清廷便将另外一名汉女选入宫中,她就是年已及笄的石申之女石氏。 当时的石氏年已及笄,也就是年满十五周岁了,这样来看,石氏应该生于崇德五年左右,大概比顺治帝小两岁。

事实证明,顺治十三年礼部所奏请的两妃九嫔制度始终都没能成行,原定的西宫妃董鄂氏被封为贤妃,后又晋封为皇贵妃,原定的东宫妃孔四贞未能入宫,替代者石氏也没有封东宫妃,而是被封为福晋。 顺治朝后宫的后妃等级大致分为皇后、皇贵妃、妃、福晋、小福晋与格格。能够封为妃位以上的只有三位,一个是孝惠章皇后,一个是董鄂妃,一个是静妃,剩下的都是福晋以下的嫔妃。 而且,能够享受福晋级待遇的妃子也不多,有档案称石氏为五福晋之首,除了石氏,明确为福晋级别的还有恭靖妃、端顺妃、淑惠妃,剩下那个,应该是悼妃,就是早逝没来得及册封的那位。 除了石氏,其他四位都是出身高贵的蒙古公主,石氏竟然能以汉女的身份位居五福晋之首,仅次于皇后、董鄂妃与静妃,可见,石氏在后宫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为何呢?

原因不言自明,顺治帝自从继位以来,便大力推行汉化,不仅重用汉臣,后宫也要有一位地位高的汉妃作为代表,也就是说,石氏是顺治帝大力推行汉化的典型代表,政治意义重大。 但从个人情感方面来看,顺治帝并不宠爱石氏,他的心思几乎全在董鄂妃一人身上,如若不然,以石氏的地位,加上顺治帝的宠幸,她有很大概率能够生下儿女。但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石氏入宫后没有为顺治帝生下哪怕一个儿女,反倒是那些低微的庶妃,在不断地为顺治帝开枝散叶。 也就是说,石氏的宠爱只停留在政治层面,所以,我们看到了她所受到的恩宠:赐居永寿宫,允许在宫中穿汉服,母亲赵氏可以乘轿入宫等等。 顺治帝去世后,虽然保守派占据上风,但当时满洲贵族仍然要稳固在中原的统治,对石氏这样的汉文化代表,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不知是不是因在宫中长期抑郁的缘故,石氏在康熙六年九去世了,年仅27岁。 石氏去世后,康熙帝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封石氏为皇考恪妃,下令辍朝三日,将其葬入黄花山下悼妃园寝。康熙五十七年,顺治帝的皇后陵孝东陵完工,已经下葬半个世纪的石氏被迁葬到了孝东陵。

结语: 恪妃石氏在顺治后宫的地位非常高,曾经力压众多蒙古嫔妃,位居五福晋之首,再次说明顺治帝对汉化非常重视,但她仅仅是顺治帝推行汉化的一个政治符号而已,终其短暂一生,也没能得到顺治帝的宠幸,更没有生下一男半女。 笔者甚至认为,顺治帝是有意不去宠幸恪妃,如果恪妃生下皇子,甚至能够享受嫡子的待遇,地位是非常高的,清朝皇室是绝对不会允许一个有汉族血统的皇子继承皇位的,只要恪妃生下皇子,就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性,与其这样,还不如不生,是不是这样呢?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世祖实录》《永平府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