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业、工科、理科……这些以往被误认为是女性不擅长的领域,事实上都充满了女性的身影。如今,越来越多女性在科技领域里发光发热,女性科技人才也已成为引领技术创新、行业变革的中坚力量。记者从“人工智能+行动·女性新作为”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女性菁英论坛上了解到,近年来,女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有了显著进步,这些变化也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广泛认可和强调。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大型科技公司女性员工平均占比近33%,在数字经济领域就业人员当中,女性占比将近50%。

尽管如此,人工智能里的性别偏见并未消除。专家们呼吁,女性的参与,是确保AI技术性别响应和包容性发展中的至关重要,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女性以其特有的视角和能力,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AI仍然存在性别“偏见”

当AI热潮逐渐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时,人工智能中的性别偏见,也引起了联合国大学澳门研究所所长黄京波黄京波等学者的关注。在论坛上,黄京波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新女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演讲,聚焦AI时代的性别数字鸿沟和文化偏见等问题。他认为,当前社会仍然存在性别数字鸿沟,全球范围内,70%的男性使用互联网,而女性只有65%。2023年网络在线人数中,男性比女性多2.44亿人。

图说:“性别视角下的AI治理挑战与机遇”圆桌对话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研究分析了美国不同行业的133个AI系统,其中,44%的系统存在性别偏见。比如,用生成式AI工具写一个关于医生和护士的故事,AI会自动决定医生是“男性”,而护士是“女性”,而让AI描写一个金融领域里的会议场景,给出的常见人物设定通常都是男性上司和女性下属。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迎说,人工智能中的性别偏见,可能来自有偏见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反映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如果大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吸收了带有性别偏见的数据或方法,这些偏见很可能反映在其输出决策中,威胁着技术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在人工智能火热发展的过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出警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加剧性别偏见。“如果技术源头,就给人机互动中设限,增加了性别刻板印象,长期累积还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加剧性别不平等,对整个社会结构和文化认知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女性应当参与数字创新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宋莉强调,女性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妇女是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创新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有关数据显示,女性在全球大型科技公司的员工占比以及数字经济领域就业人员中占比均接近或超过半数,这表明女性在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人工智能发展对性别平等带来的挑战,需要更多的女性力量,提高女性的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图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宋莉致辞

商汤科技集团首席运营官、副总裁骆静女士认为,女性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优势,并强调了在这一进程中应让更多女性的贡献被看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创新思维、情感智能以及多样性,而这些正是女性所擅长的领域。女性在科技创新、人机交互、社交网络和数据挖掘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这些领域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专长,更需要对人类行为和社会需求的深刻理解,女性在这方面的敏感度和理解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骆静说,女性在新消费模式中起着引导和引领作用。“女性对市场消费需求具有高度的敏感度,这使得她们在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和品牌建设中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她引用了直播带货的例子,说明女性在这一新兴领域中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

鼓励培养女性技术人才

女性的平等参与和积极作为,将提升团队的多样性,促进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科技发展,为加强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人工智能规则治理注入积极力量。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闫维新建议,要大力培养更多女性理工科学生与人才,随着女性更多地参与到AI领域的样本收集、算法编写和应用中,可以逐步消除算法中的性别偏见。

为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展示优秀女性在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实践中的突出成果,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开展了第二届“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巾帼之星”选树活动,论坛举行了颁奖仪式,表彰了新一批在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女性。

图说:“巾帼之星”获奖者

图说:“巾帼之星”提名获得者

本论坛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指导,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上海市总工会、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妇女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系统工会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上海文旅产业研究院、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工会联合会承办,上海长三角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中心、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等给予特别支持。

新民晚报记者 马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