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这种信息化程度很高的空战里,就算一架战斗机性能特别厉害,也很难独自干出大成绩,真正的优势得靠不同作战体系之间相互配合。2015年9月3日阅兵的时候,这种情况就有很生动的体现——当时歼-16D电子战飞机和歼-20、歼-35一起组成实战化的编队,飞过了天安门的上空,这就说明中国空军“隐身战机突击加上电磁干扰压制”的这种新作战体系正式建立起来了。

歼‑16D如何为隐身战机“开路”

作为这一体系中的关键节点,歼-16D凭借其强大的电磁攻防能力,成为歼-20和歼-35突防作战的“开路先锋”。它究竟凭什么承担这一重任?其核心战术可概括为两大作用:

“点亮对手”:多维侦察探测,为己方隐身战机保持电磁静默创造条件

歼-16D可不简单,它一次能挂好几个大功率的电子侦察吊舱,是个妥妥的“电子战高手”。而且啊,它自身还有特别厉害的机载探测本事。它装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能探测到很远的目标,抗干扰的能力也特别强,可以比其他战机更早发现远处的目标。同时,其被动探测系统能够在不暴露自身位置的情况下,对敌方雷达信号进行精密测向和识别,快速定位关键目标——比如防空雷达阵地、指挥节点或空中预警平台。

歼‑16D如何为隐身战机“开路”

通过这些主动与被动手段的融合,歼-16D能够构建起详尽的战场电磁态势图,并实时将数据传递至后方或伴飞的隐身战机。这样一来,歼-20、歼-35不必轻易开启机载雷达、暴露自身位置,仍能清晰掌握战场态势,实现“静默接敌、突然攻击”的战术效果。

“照瞎对手”:电磁压制,阻断敌方侦察与火力通道

正如沈飞所首席专家王永庆所比喻的,歼-16D“像一个大探照灯,晃瞎敌人的眼”。它不仅能侦测,更能实施高强度电子干扰。通过对特定频率进行定向压制或欺骗式干扰,歼-16D可有效瘫痪敌方火控雷达和导弹制导系统。

即便敌方知道有飞机来袭,也无法获取目标的准确距离、高度、速度等关键参数。没有这些数据,防空导弹和空空导弹就无法完成发射准备——相当于被蒙上了眼睛、捆住了双手。

歼‑16D如何为隐身战机“开路”

“隐身+电磁战”组合:高烈度战场中的制胜关键。在歼-16D制造的“电磁迷雾”掩护下,歼-20、歼-35凭借其天生的低可探测特性,进一步放大隐身优势。它们可以更自由地穿行于高风险空域,执行对空、对地精确打击任务,而敌方却难以有效跟踪和反击。

这种从9·3阅兵编队中就能看出的战术组合,不仅大幅提升了我军隐身战机的生存率,更从根本上重塑了空中进攻的样式:不再依赖单一平台的突防,而是通过电磁域与物理域的协同,实现“侦-扰-打-评”一体化的体系作战。

歼‑16D如何为隐身战机“开路”

从技术到战术,从装备到体系,中国空军正在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歼-16D与歼-20、歼-35的配合,不仅是平台之间的组合,更是中国空军从“防御型”向“攻防兼备”转型的重要标志。这种让“不是隐身战机的飞机去掩护隐身战机”的打仗思路,正好显示出中国空军在作战想法上有创新,还实现了突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